|
|
共14 页 第11页 (10条跟贴/页)
|
|
|
|
|
 |
yagor.q |
 |
2005-12-12 19:30:16 |
|
|
|
|
|
|
|
|
 |
yagor.q |
 |
2005-12-12 19:39:55 |
|
|
跟贴:下面的照片,是我打开了自动闪光,由闪光灯和相机自动测光和补光






最后这张是关闭闪光灯后拍的:

|
|
|
|
|
|
|
 |
yagor.q |
 |
2005-12-15 01:17:26 |
|
|
跟贴:stephen和richard、大吴和小吴,以及众兄弟请查看以下连接:
http://www.olympusfans.com/forum/viewthread.php?tid=10902&fpage=0&highlight=&page=1
老狐这两天的一篇授课,可以说是提壶灌顶,使人获益菲浅。推荐给大家分享
|
|
|
|
|
|
|
 |
richard |
 |
2005-12-16 11:17:46 |
 |
蓝色星球 |
 |
 |
|
|
跟贴:真棒,老狐算是把E300给用活了,学习中。 顺便问问Q教:咱家有水了吗?
|
|
|
|
|
|
|
 |
yagor.q |
 |
2005-12-16 12:52:49 |
|
|
|
|
|
|
|
|
 |
dodo |
 |
2005-12-21 00:35:56 |
|
|
跟贴:看了Q教推荐的网页,没看懂亮阶暗阶什么的,看来数码和胶片的区别比俺想象的大啊。虽然一直推荐系统学习曝光理论,不过这样边拍边学的方法似乎更容易进步
:-)
Q教,其实上面那些照片你也可以拍来练手啊,不过最好拍之前想一下我想要拍成什么样,想要表现什么,如何拍(如何曝光,如何布置闪灯,如何取景);拍摄后和自己的想法比较一下,看是否符合。
期待看到Q教的授课+照片说明啊
|
|
|
|
|
|
|
 |
dodo |
 |
2005-12-21 01:54:02 |
|
|
跟贴:对不起大家,我看贴是倒着翻页的,没看到Q教上页的说明。
:-)
看来这个亮键暗键是一个简易包围曝光系统吧?不过好像曝光跨度够大的。E300和E500好像是有曝光补偿的吧?最好还是自己控制曝光补偿的大小,不要交给机器,因为机器不知道我们要表现的效果和测光意图(尤其是点测光)。
Q教拍的铅笔和硬币用来练习对焦,了解镜头的景深范围和光线的使用好像很不错哈。
也对不起理查德兄,回您的帖子晚了。 ^_^
说起pp俺就很惭愧,俺是用胶片滴,虽然拍得很差,倒不是怕各位朋友拍砖哈。等俺买个便宜DC就能上pp喽。 :-)
多拍片多练习是正道,再加上一点,多思考。拍片前运用摄影知识考虑自己想要的效果和拍摄方法,拍摄后对照一下,更有收获。
奔驰宝马理论俺也赞成哈,俺最喜欢看到别人买到好器材了,两眼放光啊。俺不赞成的是先买一辆奥拓,开半年再买一辆夏利,过半年再买一富康,过半年再买一中华。。。十年之后终于攒够钱买宝马勒,呼哧呼哧。。。
多惊着点不怕,有利于保持活力哈。俺参加的是小摄影俱乐部,确实没见过高级设备大手笔啊,我的意见是写给和我一样银子紧张穷乐呵的朋友的,您别见怪
^o^
|
|
|
|
|
|
|
 |
yagor.q |
 |
2005-12-27 18:27:03 |
|
|
跟贴:贴一贴我在“藕粉”网上发的贴,供要换相机的XDJM们参考:
OLYMPUS,我不再为你烧钱,除非……
E500到手已经有二个多月了,经过这段时间的体验和试机,我还分别购进和测试使用了50/F2、1454、4015、1122、5020镜头。请大家不要笑话我“发烧”过度,因为多年来我一直就是O记的忠实FANS,先后使用过两款O家胶片机,然后是C5050、C8080,再到现在的E500。可以说,有足够的忠诚度了吧?这几台相机,十多年来也为我留下了无数珍贵的画面和美好瞬间……
然而,从E500开始却破坏了我心目中多年O记坚持精益求精、锐意进取的完美形象。虽然E系统有一大堆人所共知的优点和还算不错的镜头,用不着我一一赘述。在这里,只是把我对E500的太多不满意给大家如数道来: 1、首先,是E500太不坚固耐用和有漏水漏尘之虞的廉价高塑机身。让我为O记牺牲品质的行为而痛心扼腕。 2、没有想到痴心等待一年多E500,只是在E300基础上稍作改进的产品,根本没有看到本质上的提升。那么,O记你的进取在哪里?难道你就是这样做产品升级和换代的吗?哦,别不是为了那点靠价格战换来的却并没有增加利润虚假市场份额而为吧? 3、镜头不够好,暂且不论价钱,虽然我一直关注O记不懈努力在致力完善和补充自己的3/4系统镜头群。但是,衡量一款镜头的操控性能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它的对焦速度,这方面似乎被O家给遗忘了。让我们在没有裂像屏又小又只有三个对焦点的小小取景器后面饱受长时间对焦和“拉风箱”之苦。为什么还没有采用USM之类的技术? 4、当别的厂家在新年伊始之际,纷纷推出1K以上像素甚至全画幅数码单反的时候,O记却让自己停留在C8080时代800万像素。请问O记高管,此时此刻你们做何感想?世上万事都是不进则退。难道就是这样让忠诚O家多年的FANS无奈地渐渐离你而去吗?那时侯O家的市场份额又在哪里? 5、看到我们“藕粉”兄弟中,有人出了E300换E1——无奈啊!看到兄弟们感叹一镜难求——感叹啊!看到……!
因此,我要跟大家说的是:OLYMPUS,我不再为你烧钱,除非……
一、有一天,O记再造出象C8080那样类型的固定镜头相机,而且理所当然的应当比C8080具有更高品质,可以满足有“一镜打天下”愿望FANS们的需求:大广角、长焦距、大光圈、超微距、可选择取景和对焦方式、具有千万像素的高端数码单反机。让我们那些不愿意换镜头的懒兄弟,和买不起镜头的兄弟,包括我本人和那些潜水时没法换镜头的兄弟,有福了。
二、O记锐意改进好上述种种弊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急流勇进: 1、造出让我们盼望已久的千万以上像素高品质的专业数码防震防水防尘机身——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2、造出高速对焦准确并带防抖技术的价廉物美的好镜头——这也是最起码的要求。还可比如说:造出像45mm/F1.8 Macro,或者45mm/F1.0(甚至F0.85)Macro,这样巨牛无比的让FANS们欢欣雀跃,让世人惊叹的超级人像头。
OLYMPUS,你努力吧,千万不要让我再一次失望……
|
|
|
|
|
|
|
 |
yagor.q |
 |
2005-12-30 23:04:23 |
|
|
跟贴:E-3,采用3-CCD设计,2100万像素。
《O记E-3,采用3-CCD,2100万像素的4/3系统革命性相机》
文章来源: http://forums.dpreview.com/forum ... mp;message=16310383
大致译文:
4/3系统的CCD比其他APS和全幅的CCD小,任何对CCD的改良技术都可以用于4/3以外面积较大的CCD,所以4/3的成像理论上注定总是要落后其他CCD,但如果DSLR采用双CCD或三片CCD,那么情况将完全不同。
4/3标准不是指CCD的传感元件或其尺寸,而是指成像圆大小,4/3的字面名称意思是指用于早期摄影机的视像管的尺寸,视像管是一个管状的圆柱体元件,大家也许会拿它与聚光镜头和用于双CCD的DSLR的二向棱镜相比较,如,5年前就有的双CCD的Minolta RD-3000: http://www.steves-digicams.com/rd3000.html
现在,问题如果是“这种聚光镜头和二向棱镜的理想尺寸是多少?”,那么,4/3就是解决之道。
4/3标准的焦阑镜头(注:垂直入射)经常倍受批评,但如果将来需要把图像分成2-3个CCD接收处理,那么其优势就明显了, Minolta 的双CCD和三CCD dSLRs之所以不成功,其中一个原因是 Minolta 还使用的传统胶片机镜头,而不是象4/3系统一样的数码专用镜头。
4/3的解决之道是3-CCD方案,使用3-CCD排列的DSLR能轻松达到2100万像素,比佳能单CCD的全幅和Mamiya ZD中幅的CCD达到2100万像素要现实得多。3-CCD排列的DSLR技术已有10年之久。如 Minolta RD-175:
http://www.epi-centre.com/reports/9605cs.html
我相信,O记在推出4/3概念时就惦记着Minolta RD-175的完美表现,Minolta RD-175不成功,是因为其CCD太小,传统胶片机镜头焦距不适合,致使成像圆太大。另外,Minolta RD-175没有除尘系统,无法清除相机内部灰尘,这对于单CCD的相机,只是一个小优点,但对于多CCD相机,除尘就是基本配置了,而O现在已经有了。
我相信,在E10时,O就开始设计采用3-CCD,2100万像素的E-3了,4/3系统首次发布于2002年,保秘研制中的3-CCD的相机是O的终级目标。从一开始,Kodak, Fuji, Matsushita, 也许 Foveon公司就为其开发E-3的CCD了。
那么,Canon, Nikon, 或者其他公司为什么不能开发他们自己的的3-CCD相机,来对抗O记的E-3呢?答案是不可能,他们要做的话,除非更新传统的镜头生产线,改为焦阑镜头生产线。从这个意义来说,O记领先其他公司5年,并掌握独家专利技术,总之,E-3将破解迷局。
|
|
|
|
|
|
|
 |
yagor.q |
 |
2005-12-31 01:25:35 |
|
|
跟贴:(转帖)美国CMOS研究的重大突破:动态范围提升百倍,一节电池可用一年
转cgstudio在无忌上的! http://forum.xitek.com/showthread.php?threadid=334423
美国纽约Rochester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Mark Bocko和助理教授Zeljko Ignjatovic研制出一种新的CMOS原型芯片,其要点是:
1、在CMOS上每个像素位置集成一个过采样"sigma-delta" 模数转换器,减少了晶体管数量,每像素仅需使用3个晶体管,保留了将近一半的像素面积用于采光。这一设计有效地节省了能耗,而且使得动态范围比现有技术提升了100倍!
2、采用反馈式再充电设计,不仅提高了传感器总有效采光面积,而且使芯片上晶体管的尺寸缩小而不损失性能,从而可在很小的芯片面积上实现极高的分辨率。由于尺寸小、采样速度快,可获得更高的入射光采样频率和采样精度。
3、改变了传统的CMOS阵列形式,并提出了一种与之相应的"Focal Plane Image Compression(焦平面图像压缩)"算法,使得图像压缩运算量仅有传统方式的1/100。
4、极其节能,一节电池可用数年。
英文原文请见 http://www.dpreview.com/news/0512/05121201new_chips.asp
引用: -------------------------------------------------------------------------------- 原文由cgstudio发表
仅仅一天,浏览量就已过万,看来大家都非常关注这一技术进展,俺索性就贴出全文翻译供大家参考吧。翻译不当处请各位及时指正,其它网站若引用译文请注明出处。
--------------------------------------------------------------------------------
突破性的芯片以更少的能耗传输更好的图像 ??微型照相机将可运行数年
原文:dpreview 汉译:cgstudio 2005-12-14
照相机的下一个进展已经在Rochester大学成为现实。图像芯片引起了摄影工业的革命,而芯片本身现在也将面临一场革命。有两项新的专利技术可能很快将使能耗巨大的图像芯片仅需使用今天几分之一的能量,并且捕获更佳的图像??这些将使得照相机的尺寸缩减到衬衫纽扣般大小,仅需一枚电池就可以运行数年。它们可在发生安全警报时以无线方式把图像提供给保安公司,更有甚者,可以使像Google这样的地图软件把图像实时放大到街道一级。巨大的能量开销节省和增强的计算能力,也将使享用视频电话的时间更为接近。
由电子和计算机工程系教授Bocko,电子和计算机工程系助理教授Ignjatovic组成的团队,已经设计出一种原型芯片,在每个像素处数字化一幅图像,他们现在正在将其与第二种技术集成起来,后者将使用远少于现有最好的压缩技术的运算量。
“这两种技术将一起或单独使用,从而极大地减少捕获数字图像的能量消耗”,Bocko说。“第一种技术将促使当前的技术进化,第二种技术则可能被证明是革命性的,因为它是一种捕获图像的全新方法。”
第一种技术在CMOS传感器中每个像素所在的位置,集成了一个“sigma-delta” 过采样模数转换器。在以前,像素级转换需要太多的晶体管,使得剩下的采光面积太小,而在新的设计中,每像素仅需使用3个晶体管,保留了将近一半的像素面积用于采光。对芯片的测试表明,在每秒30帧的视频速率下,每像素消耗0.88毫微瓦,仅为现有最好的工业产品的1/50。新芯片在动态范围方面也把传统芯片打得满地找牙(动态范围就是指可记录的最亮和最暗的亮度之差)。现有的CMOS传感器可记录的最大亮度为可识别最暗亮度的1,000倍,即动态范围为1:1000,而Rochester大学的技术已经证明其动态范围可达到1:100,000。
传统的图像传感器采用一系列光敏二极管检测入射光,而位于每个光敏二极管处的晶体管把信号放大并传输到位于二极管阵列外部的一个模-数转换器中。还有的设计可以在像素所在位置就地转换信号,但是需要高精度晶体管,而且在每个像素处占据了相当大的空间,导致专用于接受光线的芯片表面积被减少。新的设计不仅在每个像素处使用更小的晶体管,从而可检测到更多的光线,而且由于半导体工艺的进步允许晶体管尺寸缩减,因而可缩小晶体管的尺寸而不降低传感器的性能。这意味着可以开发更高密度、更高分辨率的芯片,而不会遭遇现有传感器设计中的那些难题。晶体管尺寸缩小后速度更快,可获得更高的入射光采样频率和精度。
使得Bocko 和 Ignjatovic 的方法工作得如此优雅的原因在于其反馈式设计。传统的CMOS图像传感器使用电压给二极管充电,入射光触发后一部分电荷被释放,再由增感晶体管检查二极管上的剩余电压,然后二极管重新充电。Bocko 和 Ignjatovic 的设计也是从一个遇到光线便放电的充电二极管开始,但是放电随即用0-1阈值测量,而剩余位交付到芯片(delivered off the chip)。如果测量结果是1,则会有一个充电信息反馈到二极管,进行有效的再充电。这一设计的耗能也显著少于现有的传感器,这对于电池尺寸有限的小型设备尤为重要,例如手机和数码相机。
第二项进展使得许多研究人员大为震惊,称为“焦平面图像压缩(Focal Plane Image Compression)”。Bocko 和 Ignjatovic已经提出了一种在图像芯片中安排光敏二极管的方法,使得图像压缩运算量仅为通常方式的1/100。
通常,芯片中的测光二极管安排为正交格栅方式,例如1000x1000像素。捕获图像时每个二极管记录其入射光。相机中的计算机运行复杂的计算指令压缩图像,使之仅占据100K字节而不是10M字节,通常用于网络和许多照相机、电话中的JPEG图像格式就是这样的例子。不幸的是,这样的压缩需要极大的运算量,从而消耗了很多电池能量。
电子和计算机工程系的Bocko 和 Ignjatovic提出的一种光敏二极管物理布局简化了(压缩)计算。进行(JPEG)压缩的通常方法包括称为离散余弦变换的计算,它检测一个图像片断与余弦波系列的接近程度。图像和余弦波都以规则的间距采样,而变换要求对图像和余弦波样本进行乘法和加法运算。因为余弦波样本在任何位置的值都介于-1和+1之间,需要进行非整数乘法运算,因而占据了大部分计算开销。
但是Bocko 和 Ignjatovic让像素排列到余弦波的波峰处,这就导致了非均匀分布阵列而不是均匀排列。通过使用这一技巧,压缩图像所需的运算量被砍掉了将近5倍。由于每个像素恰好被放置到每个余弦波的值为1的波峰处,就不需要进行乘1的运算了。由于没有乘法运算,只需作少量的加法运算,处理器仅使用很少的能源。
团队成员们现在希望制造出将以上两种技术合为一体的原型芯片,以检测该设计所能节省的能量。他们计划首先把该技术集成到无线监控相机中。
“无线监控相机为这些技术提供了完美的试验场”,Bocko说。“这些照相机需要捕获、压缩,并尽可能快地传输高质量图像而不至于消耗过多的宝贵电池能量。当我们进一步发展这种芯片后,我们将更多地关注消费级(数码)相机和手机,看看我们究竟能节省多少电池和处理器能量。” (全文完)
|
|
|
|
|
|
共14 页 第11页 (10条跟贴/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