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   [] August 8, 2025  
第一页     前一页     共5 页   第3页  (10条跟贴/页)   后一页     最后一页
richard
2005-02-23 13:40:57
蓝色星球
richard61@sina.com
跟贴:
“Layla”的名片
cc10
2005-02-24 11:57:42
cc610@163.com
跟贴:恩,后面的确实更精彩,至于交费正面典型,主要是猫老对我不熟悉,怕他把我拉下了.他老了解你,知道你跑不了,其实倒真的交不交定金问题不大了.
richard
2005-02-24 13:07:26
蓝色星球
richard61@sina.com
跟贴:“Layla” (从DV上截下来的几桢画面):






按指令起跳:
1)


2)


3)


4)


5)

richard
2005-02-24 18:13:27
蓝色星球
richard61@sina.com
跟贴:cc10:
对,猫老肯定是不会把我拉下了的。
richard
2005-02-25 16:28:44
蓝色星球
richard61@sina.com
跟贴:cc10 & 深海“慢”游:
精彩的当然在后面!

(八)意外的惊喜
此次帕劳潜水之行,我还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收获——
潜水看活化石鹦鹉螺(学名Nautilus)!

很多年以前我去海南三亚,在出售旅游纪念品的小摊儿上第一次看到鹦鹉螺的壳时,便被那奇妙的造型和美丽的花纹所深深吸引,于是买了一个收藏起来,至今还象供菩萨一样供奉在家中。

(左):收藏在家中的鹦鹉螺壳。 (右):鹦鹉螺截面的完美几何曲线

几个世纪以来,鹦鹉螺那美丽的外壳曾经激起多少诗人的创作灵感,又曾经让多少科学家迷惑不解。从5亿年前到现在(哇,5 亿 年 啊!),鹦鹉螺作为一个物种几乎没有进化,难怪它享有“打开地球远古海洋生物进化过程的一把活钥匙”的美誉而被称作“活化石”。许多生物学家、生态学家和生理学家都试图通过研究鹦鹉螺来找到地球生物、特别是海洋生物进化的答案。

奇妙的鹦鹉螺壳

据说:现在鹦鹉螺只分布在西太平洋一带海域,加上它们大多生活在300米至400米深的珊瑚礁海底,远远超过了人类潜水的极限,所以一般潜水员是根本没有机会(重复:根 本 没 有 机 会)在潜水时见到活的鹦鹉螺的。即使是在帕劳这样的太平洋潜水胜地,能提供鹦鹉螺潜水服务的潜水店也寥寥无几。

为了水下摄影的需要,Kevin教练自己制做了一个诱捕鹦鹉螺的笼子,笼子上有一个喇叭口,外大里小,里面放上鹦鹉螺爱吃的鸡肉,提前一天将笼子沉到300多米的海底,这样鹦鹉螺就会为一饱口福而误入圈套,再想出来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圈套

第二天将笼子从海底提起来,潜水员便可在10米、20米深的地方将活化石取出来细细观看。鹦鹉螺潜水并非普通潜水服务项目,因为一次要动用两艘船才能将笼子提起,所以很偶尔才组织一次,一般散客要想赶上这样的机会则全凭运气。当然,费用也比普通潜水高出20%。看来我鸡年的运气还真不错,正好赶上一拨儿专程来潜鹦鹉螺的意大利客人。真是做梦也没想到,这次居然能有运气在自然水域亲眼看到活灵活现的鹦鹉螺!

出发之前,Kevin教练给大家做了briefing,并叮嘱说:
“大家可以用手托着鹦鹉螺,要时刻警惕周围的鱼,特别是扳机鱼之类游手好闲的家伙,深海的螺肉是他们的最爱。同时大家还要随时留意深度,因为稍一松手,鹦鹉螺便会慢慢往下沉,而潜水员常常会无意之中跟着一起下去。”

Kevin教练给大家briefing

半小时后,我们来到一片珊瑚礁附近,看到一个黄颜色的浮标,诱捕鹦鹉螺的笼子便在这下面。Kevin教练首先下水,将绳子穿过一个吊环系好,然后两条船一东、一西开出,便轻松地将笼子拉上来。只见Kevin教练从水里探出头来,兴奋地叫道:
“有七只!七只!”
这个成绩已经算是相当不错的了。据Kevin教练讲,虽然他从未空手而归过,但少的时候只能捕到两、三只。最高纪录是三十二只!当然,这种大丰收的时候非常罕见。我们从甲板上可以隐隐约约看到水中一个两米见方的笼子中有好几只鹦鹉螺。于是大家迅速穿戴好装备,跃入水中。

笼子被从海底拉上来

Kevin教练将笼子架在一片平坦的礁石上,然后打开笼子侧面的一个小门,将困在笼子里的鹦鹉螺一只只取出来分给潜水员们。

细细观察(注意到右下角的家伙了吗?)

我们一共有十来个潜水员,正好两个人一只,我和潜伴Max“领”到一只后便游到一旁仔细打量起来:
这是一只挺大的鹦鹉螺,外壳上的旋转的花纹十分清晰,很像我家里供奉的那只螺。螺口里面是结构非常复杂的白色软组织(脑袋?还是螺肉?),从那里伸出许多长长的触脚(据说有38只),软组织中间部分有个孔状的器官,一张一缩的,应该是嘴,除进食外,鹦鹉螺就是从这里喷射出水流来在海中移动的。

罕见的“活化石”

有意思的是,鹦鹉螺在水中是个“不倒翁”,不论我把他摆在那个角度,只要一松手,它便会回复到一个固定的姿势。在软组织上方有一个盖子状的东西,可以朝上、下方向开启和关闭。在两侧还有一对象眼睛一样的器官,据说鹦鹉螺的眼睛只能在黑暗中感知光线,并不能形成视觉图像。而它判断猎物的方法与其他深海生物是一样的:凭嗅觉。

鹦鹉螺的特写镜头

鹦鹉螺是水下猎食者,主要菜谱是虾类及其他甲壳类生物,他们昼伏夜出,白天一般呆在300米以下的深海,夜晚出来捕食时会上浮到80米左右的深度。这样做恐怕是为了躲避依靠视觉来捕食的珊瑚礁鱼类的攻击吧?它的嘴里有喙,一个类似锉刀似的咀嚼系统,用来磨碎食物。

昼伏夜出猎食者

最让我惊叹的是,鹦鹉螺是个天生的中性浮力潜水大师,无论在什么样的深度,它都能应对自如,也不会得减压病什么的(这一点比鱼都强!),这完全归功于它那螺旋气舱式的生理结构——真是功能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如此先进的设计,难怪5亿年都用不着进化! 也许……,未来人类的潜水装备会被设计成这样一种螺旋状的外壳,我们就可以从500、600米的深海一下子浮出水面而不再需要减压停留了。

中性浮力潜水大师!


Sorry,闪光灯没电了。不过看看包头布就应该知道此人是谁了吧


潜水人说:“看,我和活化石在一起。”
鹦鹉螺说:“看,我和活化石在一起!”

活动结束后,我们按照Kevin教练吩咐,小心翼翼地将这些活化石放回笼子里,然后将船开往珊瑚礁外的深海区域,因为那里没有追杀鹦鹉螺的浅海珊瑚礁鱼类。Kevin教练每将一只放回水里之前都要kiss一下,可能是他的一种仪式吧?也许他在祝愿这些活化石能够躲过鱼类和人类的袭击,在深蓝下面再生存5亿年!

本版照片用SONY T1拍照。

(也许后面还有,看情况吧。先告一段落。)
kevin
2005-02-26 00:47:27
Beijing
lxwoo@sina.com
跟贴:又插播广告!

看样子"Trans pac"用的不错。
深海漫游
2005-02-26 14:35:44
跟贴:Richard的惊艳"毒"实在让人受.........不了啦, 老婆看到我流哈啦子的样,充满理解和怜悯的问:.....是否实在憋不住了, 那好吧, 我们(老婆和肚里的宝宝)准你假了!!!!! 太好了!!!!但公司那头怎么办呢????唉声叹气
richard
2005-02-26 16:44:34
蓝色星球
richard61@sina.com
跟贴:Kevin: 嘿嘿嘿!

深海漫游:彼此彼此,我们都有同样的烦恼。我现在已经养成了一个坏毛病:每次潜完水在回家的飞机上就开始琢磨下一趟去哪儿潜,然后便是漫长的等待。现在已经有人开始引诱我去巴厘岛、丝米兰等等。可没时间,烦啊!
cc10
2005-02-28 17:12:55
cc610@163.com
跟贴:谢谢rchard,已经收到了你寄来的EMS,现代社会的信息传递太便利了,让身在边陲小岛的我也不觉得寂寞了:)。因为没带光盘外设,要晚上才可以看了,但已经担心自己又要中毒了:)。
彼此彼此,大家都有同样的烦恼,我的红海之行还在天上飞那,已经在考虑下一次的行程,马来西亚的诱惑无法抗拒,丝米兰和小平那里学救援也是早定下的计划,又加上一个帕劳,真的是把我套牢了:)麻烦呀,舍不得放弃任何一个地方呀,大毒枭rchard,(还有猫老),估计这辈子我是没希望脱离这一嗜好了,算了,说吧,说吧,还有什么地方,咱们可以排5年或10年计划,
richard
2005-03-01 09:11:56
蓝色星球
richard61@sina.com
跟贴:年初去博鳌时已经答应过你的,回来后瞎忙,没想起来,让你久等了。
第一页     前一页     共5 页   第3页  (10条跟贴/页)    后一页     最后一页
潜水论坛  >>   []

最佳浏览: 1024x768像素 IE5.0+

网站设计: 黄晨辉 陈漪
题图摄影: 独鹂 杨波 陈漪
    北京潜水人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2000-2006 China Beijing Div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