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共1 页 第1页 (10条跟贴/页)
|
|
|
|
|
 |
springbird |
 |
2003-07-03 00:14:31 |
 |
中国北京 |
 |
 |
|
|
主题:世界上潜水最深潜艇失踪[图][转载]
内容: 世界上潜水最深潜艇失踪 是深海研究重大损失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7月01日09:40 中国日报网站 --------------------------------------------------------------------------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日本官员6月30日证实,世界上潜水最深的日本Kaiko号潜艇已经在日本海岸的太平洋水域失踪,这对地震以及细菌的深海研究是一个重大挫折。
据报道,今年5月29日,Kaiko号潜艇在日本南部海下2.9英里处的海床上进行地震研究,由于受到台风影响而挣断锁链,至今下落不明。
日本海洋研究与科技中心发言人说,该中心将在周四7月3日决定是否继续搜索,“我们不知道它为什么同锁链断开,这是第一次发生这样的事情。如果我们找不到它,那将对深海研究产生重大影响。”
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深海潜艇首席科学家福尔纳里说,Kaiko号潜艇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它的失踪对于科学研究是一个巨大的损失。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深水研究项目负责人摩尔也表示,这令人非常遗憾,是科学界的重大损失。
Kaiko号潜艇有10英尺长,配备有两个机械臂和4台电视摄像机。日本凭借这台潜艇取得的深海细菌样本,已用于新型药品的开发研究。此外,该潜艇还在深海地球构造和深海生活研究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Kaiko号潜艇1995年潜入世界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的挑战者深渊(Challenger Deep)的底部,潜水深度为36008英尺(约合10975米), 创下了潜水最深的记录。(孙玉庆)
[感谢kerry提供本信息]
|
|
|
|
|
|
|
 |
springbird |
 |
2003-07-03 12:37:59 |
 |
中国北京 |
 |
 |
|
|
跟贴:世界潜水最深潜艇失踪 日本翘首盼“海沟”回归

新闻提示
7月3日,是决定世界上潜水最深的深水探测器“海沟”号命运的最后日子。日本政府将做出是否继续搜寻“海沟”号潜艇的决定,如果放弃“海沟”号,日本政府将决定是否要 研制一艘新艇以取代它。
6月30日,经过一个月的全力搜索之后,日本海洋科技中心不得不向外界宣布,该中心的“海沟”号无人潜水探测器失踪。这一消息引起了世界深海研究领域的极大关注。造价高达18亿日元(约合1500万美元)的“海沟”号除了其身价不菲之外,最重要的它还是世界上惟一下潜深度可达11000米的深海探测器。“海沟”号的失踪不仅给日本的深海研究工作造成巨大损失,也让各国的深海研究科学家们痛惜不已。而“海沟”号失踪的原因至今仍然是不解之谜。
神秘1分钟“海沟”号不辞而别
据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介绍称,“海沟”号失踪事件发生于5月29日4点45分左右。当时,正在日本高知县东南大约130公里左右的海域进行海底调查作业。事件发生时,“海沟”号的下潜深度为4673米。
由于今年的4号台风已经开始接近这一海域,操作人员当天下午在1点29分提前结束调查作业。但是在回收“海沟”号时,工作人员发现不知是何原因,“海沟”号无人潜水探测器无法回到母船的发射架中。1分钟后,即29日下午1点30分,海面控制船与“海沟”号的光缆通信和高达3000伏的电力供应突然中断,控制船不得不采取回收措施。
发3次信号只发现电缆断裂
下午4点17分,控制船的卷扬机只回收到了“海沟”号的母船发射架,“海沟”号则因电缆断裂而不知去向。“海沟”号的失踪让操作人员大吃一惊,他们马上采取了措施寻求“海沟”号。他们连续用方位测定器向“海沟”号发射了3次信号,期望能以此来确定“海沟”号当时的位置。但结果是控制船未能接收到“海沟”号的任何信号。
“海沟”号上搭载的电波发射器可以连续工作240小时,但电波发射器的发射范围仅在4公里左右。当时由于台风已经接近该海域,控制船上的操作人员推测认为“海沟”号没有反应,可能是它受海浪冲击与控制船距离已经超过了4公里的范围。
根据“海沟”号的设计性能,在它与母船分离之后,“海沟”号仍可依靠自身的调整浮到海面上。因此,海洋科学技术中心在它失踪之后,一直认为“海沟”号漂浮在原作业海域的附近。
花1月搜寻掷重金难觅倩影
从“海沟”号自身的价值和为了搞清此次事故的原因,海洋科学技术中心决定一定要找回“海沟”号。该中心还不惜重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全力搜索不辞而别的“海沟”号。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搜索过程中,海洋科学技术中心不仅动用了飞机而且还用海底声纳扫描系统对事件发生时的作业海域以及“海沟”号可能漂流到的水域展开了接连不断的搜索。最终还是未能发现“海沟”号的“倩影”。
今年9岁了挑战海洋无敌手
“海沟”号是世界上惟一一台下潜深度达11000米的无人深海探测器,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在研发过程中共投入了大约46亿日元的研究经费,于1994年研发成功,第二年正式投入使用。性能良好的“海沟”号可以下潜到有人潜水调查船无法达到的深度,对地形复杂的、情况不明的深海海底展开调查,还可对海底的情况进行摄影和采集海底水质、岩石和土壤等的样品,供科研人员对深海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研究。
当年,业内人士对“海沟”号的评价是,“海沟”号的研发成功使得人类可以对地球上所有大洋海底展开调查。人类期待着通过“海沟”号的投入使用,对至今尚无法调查的海沟区域的地球科学研究、深海生物以及微生物的研究取得新的进展。
创丰功伟绩潜入万米深海沟
1995年,“海沟”号成功地挑战了地球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下潜深度达到10911米,创下了世界深海调查的最高纪录。
除了下潜深度深的特点之外,“海沟”号上还搭载了各种先进的观测仪器。这些观测设备有可进行各种特殊拍摄的摄像机和照相机,还有水中探照灯和海水温度盐分测定器等等。这艘深海探测器上还配有一套通过超声波对海底地形进行详细观测的“侧面扫描声纳”装置和一套可对深海海底大约10米左右的地层进行调查的仪器。
此外,“海沟”号还可通过它的两个工作手臂采集海底的生物和海底堆积物等,还可在海底进行设置和回收观测仪器等活动。
就在“海沟”号失踪前不久,它刚刚在日本海6300米深处发现了10种神奇的细菌,这种对治疗人类皮肤病有神效的细菌是人类首度发现,有着不可估量的医药价值。
电缆长万米提供电力传信息
“海沟”号与海面控制船之间是用一条光电复合的电缆连接起来的,这条复合型的电缆不仅可以为“海沟”号提供电力,还可进行它与控制船之间的信息传输,让控制船上的操作人员控制“海沟”号在海底的活动。
为了保证“海沟”号的下潜深度,控制船与“海沟”号之间的这条复合电缆的长度为12000米。
为了能自由稳定地操纵“海沟”号的海底工作,设计人员还在它与控制船之间设计了一台水中发射架,而发射架与“海沟”
号之间的电缆长度为250米。此次造成“海沟”号失踪的电缆断裂部位正是在这250米电缆中比较靠近“海沟”号一端。这段电缆的直径为29.5毫米,而发射架与控制船间12000米的电缆的直径为45毫米。
电波之罪?失踪仍然是个谜
“海沟”号失踪的最大原因之一是电缆的断裂。今年5月29日,控制船在回收“海沟”号未果之后,海洋科学技术中心的代理海务课长渡边正之表示,这条复合型电缆使用的化学纤维是可以用来制造防弹背心的,它是如何断裂的实在让人费解。
“海沟”号失踪时正好是台风迫近的时期。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方面认为,由于台风的到来使他们错过了搜索“海沟”号的最佳时机。根据台风的风向判断,“海沟”号很有可能是随着黑潮漂向了东北方向。但是,事后在日本海上保安厅等部门的配合下,海洋科学技术中心对多达850平方公里的海域进行了搜索,并没有找到“海沟”号的踪迹。根据“海沟”号设计性能,它在与母船分离后应该可以自行浮出海面,此次没有在海上找到“海沟”号的原因,该中心推测认为是“海沟”号的上浮装置可能已经与探测器的本体脱离。
海洋科学技术中心研究业务部长门马大和事后不解地表示,“海沟”号的电波为何中断是此次失踪事件最大的谜团。
瞬间失踪学术界扼腕叹惜
“海沟”号无人潜水探测器作为日本国家投资开发的高科技仪器,近来一直让日本在世界上引以为荣。除了1995年它创下了挑战马里亚纳海沟的纪录之外,“海沟”号还在回收日本第8号H2型火箭零件、搜寻被美军潜艇撞沉的“爱媛号”船上物品等深海作业中出尽了风头。
此外,就在“海沟”号失踪半个多月后,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宣布,“海沟”号从马里亚纳海沟中采集的海底样品中找到了可以治疗先天性过敏皮肤病的新细菌,目前该中心正计划与日本的一家大型制药公司合作开发有关药品。此外,去年该中心还在这些样品中发现了具有消炎和提高免疫力的细菌。
“海沟”号的失踪让人大感惋惜。日本海洋科技中心表示,如果“海沟”号真的无法找回,从地震研究到深海细菌等诸多深海研究工作都将深受影响。日本深海生物研究专家、东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掘越弘毅表示,“海沟”号已经从深海中采集到了近千种的深海微生物,从中我们不断地发现了陆地上所没有的遗传基因。这些遗传基因的积累是日本在生命科学方面领导世界先进水平方面不可缺少的。
此外,美国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深海潜艇首席科学家福尔纳里说,“海沟”号深水无人潜艇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它的失踪对于深海科学研究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深水研究项目负责人摩尔先生也表示,这一事件令人非常遗憾,也是科学界的重大损失。
危机早就潜伏 “海沟”号设计先天不足
下潜深度最深一直是戴在“海沟”号头上的一顶桂冠。但是,1998年5月,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在马里亚纳海沟用“海沟”号进行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了“海沟”号上还存有回收速度不稳、“海沟”号油压系统压力不稳和光缆通信速度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1998年5月23日,“海沟”号无人潜水探测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地区完成了深度为10870米的海沟情况调查后,在回收“海沟”号过程中,操作人员发现控制船上卷扬机在开始回收到20分钟时出现了卷扬速度下降的情况。为了防止电缆断裂,操作人员只好以低速回收。经过一番努力,操作人员在电缆还剩下最后3400米时才将回收速度提高到了设计标准的每秒75米的速度。
而在此前的5月16日,“海沟”号还发生了油压系统压力下降的情况。后来分析发现这是因为油压系统的接头接触不良所导致的。在更换了备用件之后,这一系统才恢复正常。
5月25日,“海沟”号又出现了光缆通信速度放慢的现象。其原因同样也是因为线路的接触不良所造成的,此后,操作人员重新调整了光缆接头的连接方法,对光缆的接头采取了加固措施。 -文/本报驻东京记者刘洪亮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7月03日09:59 东方网-文汇报
|
|
|
|
|
|
|
 |
springbird |
 |
2004-02-19 13:06:34 |
 |
中国北京 |
 |
 |
|
|
跟贴:浙大一教授将携带科研装置潜入太平洋底科考 新华网 ( 2004-02-18 13:58:42 ) 稿件来源: 北京晨报
杭州专讯 “各位老师,丁抗和杨灿军正在美国大西洋号考察船上。他们中的一位将携带由浙江大学和Minnesota大学共同研制的深海原位探测装置,乘坐Alvin(深潜器)下潜到太平洋底。”浙江大学机电工程专家陈鹰,几天前收到这封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电子邮件。
两年前的2月3日,陈鹰教授参加了世界最先进载人深潜器Alvin的第3768次下潜,成为在国内工作的参加Alvin下潜到海底2500米深入进行海底火山实地考察的首位科学家。今年1月28日,浙大的丁抗和杨灿军教授携带合作完成、可以长期观测深海化学量变化的传感器,再次进入东太平洋同一地区。
“我去的那次,传感器真正采样时间只有半小时,而他们带去的传感器在深海中可以连续工作15天。我那次深潜只能算入门,而他们是真正参与到制作中了。”陈鹰教授对同事的工作十分推崇。
谈及海底火山考察的意义,陈鹰教授指出,通过对海底火山的探测,可以了解更多有关地壳活动的信息,及时掌握地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状况。浙大科学家的考察活动,为我国深海科学考察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
|
|
|
|
|
|
 |
richard |
 |
2004-02-19 14:12:42 |
 |
蓝色星球 |
 |
 |
|
|
跟贴:估计是被深海中的高智能生物收走了。记得好莱坞有一部电影叫《海沟》( Abyss),很精彩。
|
|
|
|
|
|
共1 页 第1页 (10条跟贴/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