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   [] August 7, 2025  
          共1 页   第1页  (10条跟贴/页)       
springbird
2003-07-09 17:13:17
中国北京
chene_e@hotmail.com
主题:一头白鳍豚的生死价值 [转载]
内容:
《一头白鳍豚的生死价值》
自:三联生活周刊 2002-9-17 记者:雷静 金娜


  22年的生命里,它是绝对的“世界明星”。人们提起它,总不忘提及这样一种表述:世界惟一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鳍豚。

  问题是,与资金、人力的大量投入相比,这种“惟一”的现实价值在哪里?

轰动的死亡
-----
  2002年7月15日晨8时,中科院水生所(武汉)白鳍豚馆里的一个水池。饲养员像往常一样给“淇淇”喂食,却发现它已沉睡在淡蓝色的水底,不再动弹。

  “头天晚上,它还吃了5条共1.9公斤的链鱼。今天早上6时30分,工作人员还看过它,没什么异常。没想到……”张先锋博士对记者说。

  这位研究“淇淇”整整19年的水生所副研究员,并不愿意用“死”来表达这头动物的离去。人们注意到,新华社当天在报道这一事件时,也用“去世”二字代替了“死亡”。淇淇的专职医生赵庆中说:“上星期六,我刚刚看过淇淇,打算给它买一些防暑降温的药。14日早晨,我正在家里,一个电话打来,我傻了,好半天都没回过神来。还是儿子帮我拿包,拿钥匙,提醒我快去单位。”

  知名豚类研究专家陈佩薰听说“淇淇”走了,伤心得流泪。1980年1月,她和同事们亲手把在长江边搁浅的“淇淇”运回武汉,从此便开始主持白鳍豚的研究工作,这几年虽然不主持具体工作,但仍常回来看看。75岁的陈佩薰告诉记者,自己年岁大了,每年夏天她都不在武汉过。今年夏天,她突然不想走了,这也许是和“淇淇”的一种感应吧:当年她把淇淇接到武汉,现在也该她来“送”。

  记者在白鳍豚馆的公告栏看到很多淇淇的资料,大标题是:“淇淇和我们永远在一起。”淇淇死亡第二天记者再次来到水生所采访时,已有50多封唁电唁函发给正在接受解剖的“淇淇”。除国内外,有些唁电唁函来自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他们无一例外地表示“遗憾”或者“伤心”。这当中,包括省市有关领导、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香港海洋公园、日本和美国的鲸类研究专家等。

  7月14日,武汉气温高达40度。因此对普通公众而言,“‘淇淇’热死了”是一条不容质疑的结论。不过两天后的检测结果认定,“淇淇”确是“寿终正寝”,自然死亡。事实上,业内专业人士对“淇淇”的去世并不感到突然。曾任水生所所长的中科院资深院士朱作言平静地告诉记者:“这意料之中的事。毕竟,它老了。”

被“监禁”的生活
--------
  美联社在第一次报道“淇淇”死亡消息时,将“人工养殖”替换成了“IN CAPTIVITY”(被俘、被监禁)。报道说:25岁的“淇淇”在中科院水生所里度过22年被关起来的生活,它是第一只,而且是惟一在被俘情况下幸存如此长时间的白鳍豚。在水生所,陈佩薰是最早开始研究白鳍豚的专家之一,虽然过去了22年,但她仍然记得当年第一次看到“淇淇”的场景:1980年1月的一个夜晚,湖南农民在长江边捕到一头年幼的白鳍豚。时任水生所淡水豚组负责人的陈佩薰听说后,连夜和同事赶往现场。

  “那天下着雪,很冷。见到淇淇时,它已被渔民的鱼叉戳了两个大洞,一处伤口深达8厘米,流着脓血。不久,淇淇患上了致命的水霉斑病,呼吸急促,游速迟缓,危在旦夕。那时候,我们真是着急呀。从来没给豚治过伤,给淇淇治伤,我们就把它当人治,中西医结合,把药放在鱼肚子里喂它吃
dodo
2003-07-09 21:31:52
跟贴:是啊,我小时候就知道他了,真的是很多很多年了。

看来水中生物的生存条件更加恶劣,毕竟水流会将污染物带到各处,无处躲藏,不象熊猫那样可以躲在自己的小山头上。

灭绝就灭绝了吧,像这样原始的物种,又生活在离人类如此近的地方,是注定要灭绝的。这也是自然选择的一部分吧。
          共1 页   第1页  (10条跟贴/页)        
潜水论坛  >>   []

最佳浏览: 1024x768像素 IE5.0+

网站设计: 黄晨辉 陈漪
题图摄影: 独鹂 杨波 陈漪
    北京潜水人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2000-2006 China Beijing Div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