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   [] August 7, 2025  
          共4 页   第1页  (10条跟贴/页)   后一页     最后一页
yagor.q
2005-11-29 19:43:52
主题:技术潜水和富氧潜水——提高了北京潜水人的水平
内容:
“十一”假期,在北京潜水人去马拉帕斯卡和马尔代夫的潜水员中看到了许多可喜的现象:有些人在马拉帕斯卡当地潜水店学习了“标准富氧潜水员”课程;而在马尔代夫团队中更可喜的看到了不少背双瓶的技术潜水员的身姿。

可以骄傲地说,北京潜水人的潜水员的水平,又在全国领先了。

我觉得有必要把富氧潜水技术的使用,以及如何防止氮醉和氧中毒的老话题,在网上开个坛子,让大家都来一起多灌点水进来,对巩固和提高我们潜水员的水平,防止潜水意外有极大的好处。如果我在下面有错误的观点和笔误,还望及时批评和指正,以免误导。

先简单谈一下富氧潜水:
使用富氧潜水对于提高潜水安全的好处,是公认的。其原理是通过提高压缩气体中的氧含量、降少身体组织的氮气摄入量,从而可以有效的防止氮醉、减压病等潜水意外的发生。例如:使用NITROX -Ⅰ(32%)富氧空气,我们的身体在水深30m处的氮气摄入量,大致等于使用相同数量空气在水深24.4m处的氮气吸收量。由此可见,使用富氧潜水是目前国际上通用和成熟的提高潜水安全的技术手段。

使用富氧的技术理论,若有人感兴趣则必须参加正规的富氧培训课程(大概25~30小时的理论和装备课程+8~10小时的水下训练课程),我就不在这里一一叙说了。

NITROX这个名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通用的有“氮氧混合气”和“氦氧混合气”。实际上,我们通常潜水使用的压缩空气,也是NITROX(这个名词则是由氮氧混合气的英文缩写而来),大致含有78%氮气(nitrogen)、21%的氧气(oxygen)和1%的CO2等其它气体。而“富氧”,则是适量地提高压缩气体中的氧浓度,潜水员最通常使用的有32%(使用NITROX -Ⅰ标准减压表)和36%(使用NITROX - Ⅱ标准减压表),而现今最安全通用的气瓶充填方法则是“高压混合法”(由此可见,最安全的富氧混合气应该100%出自有NITROX设备和技术员的潜水店。也有潜友使用简便的“低压混合法”,但需要安全经验和必要检测设备)。

大多国际潜水组织,将富氧气体潜水员的资格,分成标准级和技术级两种。

根据NOAA(美国海洋环境总署)和美国海军最新修定的允许氧气使用的使用极限,是比较保守安全的氧分压1.6。按照这个规定大致可以换算出氧气的安全使用极限:纯氧的最大使用极限深度为6m;而普通压缩空气的最大使用极限深度为66m。

这里特别提醒注意的是:66m压缩空气减压潜水的“极限深度”只是理论上的安全极限。因为过度的体力消耗或看到锤头鲨等大型动物,都会导致潜水员血液中的CO2浓度升高,从而刺激呼吸中枢大量吸气和血液循环加快,导致血液中的氧浓度增加,也许在40~66m之间也会发生氧中毒的症状。

对于经常做大深度长时间减压潜水的技术潜水员来说,氮醉会是他们在水下相遇“潜伴”,即所谓的“马丁尼效应”。最让他们困扰的是无法辨别氮醉和氧中毒。两者症状十分相似,但氧中毒主要作用在中枢神经系统且没有明显的体表症状,却不像氮醉一般容易被驱除掉,也没有先期的预警症状。

我把氮醉和氧中毒的比较症状,详细列表如下,供大家参考。

氮醉(“马丁尼效应”):
潜水深度    马丁尼酒       症  状
 30m      1杯   思考能力迟钝,但能意识到兴奋
 40m      2杯   随余氮增加,注意集中能力逐渐丧失
 50m      3杯   产生紧张不安情绪,目眩
 60m      4杯   思考能力丧失,视野明显地变窄变小
 70m      5杯   自身的意识和行动能力丧失

中枢神经系统氧中毒和氮醉的症状比较表:
氧中毒的症状      氮醉的症状
幻觉           幻觉
知觉丧失,痉挛      肢体麻木
间歇性反胃        皮肤刺痛或痒
肌肉抽筋         肢体活动协调性丧失
情绪不安
头晕目眩         头晕目眩
非理性行为产生      非理性行为产生
视觉模糊,视觉狭窄症   视觉模糊,视觉狭窄症
耳鸣           耳鸣

最危险的意外,事实是:
1、被报道的溺水潜水员大多气瓶中都尚有足够的余气。说明极有可能是因为氧中毒或氮醉,导致潜水员脸部抽搐而吐掉了口中的生命线——调节器。
2、被报道的发生溺水事故的潜水员,被寻回的深度大多在40~60之间,而在66m或以下则很少。说明40~60m是一个常去的深度。


说了这么多,已经学了富氧和技术潜水的XD们,千万不要误会我给大家扔了块砖头!而是想多给XD们些好的建议。我总结了六条准则,供大家参考:
1、学无止境。已经学习和掌握了富氧和技术潜水课程的XD,还需要漫长的实际经验积累和提升理论水平的过程。
2、必须对自己的身体能力逐渐地有明确的了解,做渐进式的富氧和技术潜水,不做超过经验范围和身体能力之外的潜水,否则就是冒险。不论是背单瓶还是背双瓶或者循环系统,不论是使用压缩空气还是NITROX -Ⅰ或者NITROX - Ⅱ,下潜深度和时间的增加,要视自己的经验和体质,逐渐地增加。
3、身体能力的差异,决定了长时间大深度的富氧技术潜水不适宜团队进行。谨慎地选择你所了解的潜伴。
4、要想避免氧中毒,唯一的方法就是要像开车般处处小心地对待使用氧气。小心地控制好自己的水下活动范围和不同深度不同时间里氧气摄入量。
5、使用配套且符合标准的潜水装备和器材,小心地检测你即将使用的气体,并且检查提供气体的设备和技术人员。
6、提前制定纪律和潜水计划,认真执行标准(空气)减压表、NITROX -Ⅰ标准减压表和NITROX - Ⅱ标准减压表,小心地执行并随时检查潜水计划的执行情况。


祝大家潜水和灌水愉快!
独处的鱼
2005-11-29 21:58:38
Dian
深圳
跟贴:搬条板凳,认真学习中

北京潜水人不但潜水水平领先,感觉人也很好的说~~~~
yagor.q
2005-11-30 12:23:32
跟贴:继续再补充一下:

根据NOAA(美国海洋环境总署)和美国海军最新修定的允许氧气使用的使用极限,是比较保守安全的氧分压1.6。可以简单换算成不同氧分压的NITROX的安全使用深度极限,见下面的氧分压深度递增表:

       0m 10m 20m 30m 34m 40m 50m 60m 66m
压缩空气   0.21 0.42 0.63 0.84    1.05 1.26 1.47 1.60
NITROX-Ⅰ  0.32 0.64 0.96 1.28    1.60
NITROX-Ⅱ  0.36 0.72 1.08 1.44 1.60

通过上表可一目了然,使用富氧并不能把潜水员头脑清醒地带到更深的深度,其优点是延长潜水员在安全深度内的滞底时间(NITROX -Ⅰ:40m以上;NITROX - Ⅱ:34m以上),并可以大大缩短潜水员的水下减压时间。尤其对于水下生态摄影和水下作业的潜水员有极大的帮助。因此,使用富氧和背双瓶潜水,确实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除非确有下潜深度需要,除非是做商业潜水和工程潜水,建议我等以娱乐为目者,没有必要学习使用氦氧混合气,以及全密闭循环和半密闭循环呼吸调节器的课程,更没有必要投入巨资购买设备,以免造成浪费。
byron_1871
2005-11-30 13:30:54
Shenzhen
byron_1871@hotmail.com
跟贴:为了LONGER, DEEPER的理想努力啊~~嘿嘿
richard
2005-11-30 15:44:43
蓝色星球
richard61@sina.com
跟贴:大诗人拜伦常常独自默诵他的诗句:
“DEEPER and LONGER......”
dodo
2005-11-30 18:58:32
跟贴:终于看到了期待已久的专业技术文章,Q哥的大作让我等“标准空气潜水员”获益匪浅哈。

盼望Q哥再接再厉,盼望北京潜水人的技术水平飞速提高

:-D
dodo
2005-11-30 19:03:24
跟贴:另外,好像看到一些说法不建议(在水上)使用纯氧,换而言之从身体健康的角度来说是否应该比1.6的分压更保守一些呢?不知道Q哥是否看到过这样的说法呢?

对我们空气潜水员来说,看来还是尽量避免无谓的长时间大深度才最安全啊
小平
2005-11-30 20:37:06
泰国普吉
http://www.phuketdiver.com
跟贴:虽然富氧潜水并不容易在这种环境下讲得准确和清楚,读者稍有误解亦有可能引起事故. Q哥的讲解给有兴趣认识富氧潜水的朋友不少的资料,十分之好.

想了解学习富氧潜水的朋友可能正正式式上个课程好些 :)
YAGOR.Q
2005-11-30 21:50:59
跟贴:小平兄的忠告,是十分中肯并且切合实际的,多谢了!

我上面的文字算是抛砖引玉吧,请大家把水多往这里“灌点”,多讨论一下,希望能把这个专题讨论的透彻一些,会对所有人有帮助......

请各位XD参与进来畅所欲言,发挥发挥
YAGOR.Q
2005-11-30 22:08:31
跟贴:回dodo:纯氧在医疗救护上的使用十分广泛,也是水面救生必要品,另外高压氧仓的使用现在也成为医学专科治疗手段。你所说的我还是第一次听到。水下的氧分压,对于氧气的溶入血液的量影响大——因此才会有氧中毒的可能,这也是跟水面上和陆地上不同之处。陆地上使用纯氧,不会大量溶入血液,因此,请放心使用。
richard
2005-12-01 11:19:28
蓝色星球
richard61@sina.com
跟贴:各位大虾:
(抱拳一拜)久违了。
非常感谢Q教的文章,说是“抛砖引玉”,但实际上是先抛出了一块玉来,引得拜伦诗兴大发哈。
关于富氧潜水,Q教已经阐述的很清楚了,俺也插不上啥嘴。只好搜肠刮肚地把Q教的几点理论通俗演义一下:

1)引用:“大多国际潜水组织,将富氧气体潜水员的资格,分成标准级和技术级两种。”
也就是说,有用富氧混合气做休闲潜水的,也有用富氧或其他混合气做技术潜水的,各有各的资格。

2)引用:“根据NOAA(美国海洋环境总署)和美国海军最新修定的允许氧气使用的使用极限,是比较保守安全的氧分压1.6。”
PADI等大部分国际潜水组织将休闲潜水范畴内的富氧潜水安全氧分压值定为非常保守的1.4ata。而技术潜水组织(如:TDI、DSAT)则认为1.6ata还是可以接受的。有的甚至更细分为水下“工作状态下(如:追锤头鲨时,1.4)”和“静止状态下(如:减压停留时,1.6)”。

3)关于“马丁尼效应”(亦说“马提尼效应”)的随想:
这个词儿是洋人提出来的,中国人一般不太喝“马提尼”酒,所以也不知道喝了两杯马提尼后是啥滋味儿哈。所以我觉得应该把这个理论“本土化”一下,比如“二锅头效应”或“五粮液效应”,建议中国潜协组织一个试验,来填补以下我国潜水科学的空白:

潜水深度 二锅头酒 五粮液酒       症  状
 30m   _杯   _杯 思考能力迟钝,但能意识到兴奋
 40m   _杯   _杯 随余氮增加,注意集中能力逐渐丧失
 50m   _杯   _杯 产生紧张不安情绪,目眩
 60m   _杯   _杯 思考能力丧失,视野明显地变窄变小
 70m   _杯   _杯 自身的意识和行动能力丧失

当然要先设定好酒精含量及所使用酒杯的大小,更不能使用假酒哈。

4)关于纯氧的使用
技术潜水员在6m以浅(一般是5m)的深度使用纯氧减压,主要是为了帮助身体尽快排氮,缩短减压时间(谁愿意在水下无聊地呆上一个小时减压?)。因为在这样的深度,氧分压不会超过1.6ata,所以不会有氧中毒的担心。
从未听说过吸纯氧有损健康的说法,反而是很多病人到医院或“氧吧”去吸氧。

以前倒是有过这样的报道:有人昧良心将工业用纯氧当医用纯氧卖给病人吸,那不是缺德吗?

5)引用:“身体能力的差异,决定了长时间大深度的富氧技术潜水不适宜团队进行。谨慎地选择你所了解的潜伴。”
...................................严重同意。

6)学不学富氧或其他,还是应该根据个人的潜水目的、爱好及经济承受能力而定,有了开放水域潜水的资格就已经能满足大部分人下到水下做所想要做的事的愿望了,没必要非怎么怎么样不可。

顺便问一句:各位大虾下次什么时候“湿身”啊?
          共4 页   第1页  (10条跟贴/页)    后一页     最后一页
潜水论坛  >>   []

最佳浏览: 1024x768像素 IE5.0+

网站设计: 黄晨辉 陈漪
题图摄影: 独鹂 杨波 陈漪
    北京潜水人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2000-2006 China Beijing Div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