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richard |
 |
2006-03-15 18:57:24 |
 |
蓝色星球 |
 |
 |
|
|
主题:中国水下摄影人
内容: 偶尔读到了以下两篇文章,觉得值得收藏:
一、陈雷生——中国水下体育摄影前辈
 漫游水晶宫——陈雷生摄于20世纪70年代 早在1990年代初,就有一位老摄影家告诉我,陈雷生保持着中国摄影界的两项记录:为了拍照片,登山最高,潜水最深。陈雷生1931年出生,童年时在桂林读小学,初、高中乃至大学时期都是学校的体育积极分子,可能由于这个因素,1954年他在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就被分配到了人民体育出版社,退休前是中国体育报社的摄影记者。
从1960年代起,他曾随中国登山队三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最高登山记录超过海拔7000米。为报道新中国水上运动,陈雷生自学潜水摄影,受当时没有闪光灯的条件限制,最深潜水深度为7~8米,开新中国水下运动摄影之先河。
陈雷生接触水下摄影,要从1960年代初说起。当时国家体委拟出版一本反映新中国体育运动成就的大型画册,筹备过程中,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项目以及新建场馆等资料均已齐集,可谓图文并茂,惟独潜水运动的这一部分仅有简短的文字介绍,却无一张记录水中活动的图片。这项空白,与当时已在全国火热开展的潜水运动相比显得很不和谐。那时在国家体委从事体育新闻摄影工作的陈雷生出于一名摄影工作者的责任,从此开始了对水下摄影的探索。
潜水摄影不光要求摄影者有娴熟的摄影技术,还要求摄影者有个好身体,特别是具备水下运动的能力。会游泳是最基本的条件,同时还要熟知深海的水性。由于深奥莫测的大海潜伏着强劲的暗流和漩涡,需要摄影者有足够的抗衡能力,遇到诸如呼吸装置障碍,身体被沉船、暗礁撞伤,腱部剧烈抽筋,以至鲨鱼来袭等突发情况,还必须应付自如。
同时,潜水摄影者还必须在海水中背负呼吸装置,又手持摄影器材拍摄,体力、体温都下降很快,因此,没个好身手是难以胜任的。而陈雷生从中学到大学都是体育运动积极分子,基础好,上手快,且对潜水摄影很快就着了迷,甚至曾两度自费购置了水下摄影器材。
潜水摄影要求摄影师对水的透明度要有准确的把握,水中的泥沙和一些浮游生物的出没常使得水下的透明度变幻莫测,另外也时常有险情发生。陈雷生曾与海蛇、章鱼等水下动物“角斗”过,有几次经历至今回忆起来还真有些令他后怕。但怕归怕,他对水下摄影的热情却始终未减。起初,由于经验不足,他的潜水摄影片子效果多不理想,还出现过因急于更换胶卷,导致海水不慎渗入相机,造成相机被腐蚀而报废的失误。
但挫折并没使他气馁,他一次次潜入水中,不断拍摄,不断摸索,最后终于掌握了潜水摄影的技巧。在选择水下相机方面,陈雷生曾使用过罗莱弗莱克斯(Rolleiflex)双镜头反光相机和哈苏(Hasselblad)单镜头反光相机加上防水密封金属罩;也用过尼康(Nikonos Ⅲ)水陆两用相机。通过多年实践,他觉得尼康比前两者灵巧轻便,因为体积小、分量轻、片子也多一些(135胶卷)。
在选择水下摄影使用的胶卷方面,陈老认为最好选择感光度数高而反差又较强的品种。因为阳光照到水面,经过反射和折射,到了水中又形成散射及被吸收,所以水下光线比水上面要暗,宜用度数较高的感光片。由于光线在水中是散射的,拍出来的对象,反差往往比较平淡,用反差较强的感光片就可以补其不足。但是高感光度与强反差是感光片的一对矛盾,如果没有适用的,则宁肯使用反差强而感光度低的胶卷,用慢门拍摄,同样可以获得充足的曝光。
在水中拍彩色片,会遇到色温偏高(即调子偏蓝绿)的问题。陈雷生认为可用水下灯光辅助照明,调整色温;或是在镜头上加上强反差滤光镜(Contrast filter),有系列的CCR红滤光镜可供选用。
 碧波仙子——陈雷生摄于20世纪80年代 长达30多年的水下拍摄实践,使陈雷生深切体会到从事潜水摄影的摄影者还必须了解气象和水下情况、潮流规律,以及水下生物的习性,准备不足或情况生疏,都有功败垂成的可能。当年他第一次到海南外岛“猎影”,就因为不了解在台风季节,近海水下浑浊不清,耗时一月,一事无成。后来,他逐渐了解了气象和水下情况的变化,就拍到了不少精彩漂亮的水下镜头。 (文章来源:《中国摄影》)
二、水下考古的国家队 (作者:王一明) 1985年,英国人米歇尔·哈彻偷偷在南中国海一条沉船遗址中打捞出上万件文物,并在阿姆斯特丹拍卖了8000多万法郎。我国有关部门立即制定了保护水下文物的法规,筹建我们自己的水下考古机构。
只有6个人的国家队 1986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已故老馆长俞伟超倡议并一手创建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在文物、博物馆系统工作的人们,习惯把这个中心叫做水下考古队。现在这个队只有6个人,办公地点就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后楼的5楼。主任,或者叫队长,是张威。队员有徐海滨、孙键、赵嘉斌、鄂杰、李滨。其中张威和徐海滨两人年纪稍长,大约50岁左右,已很少潜水。徐海滨和李滨是摄影师,负责对水下发掘过程和文物的摄影。 我国法规规定,所有文物,无论是地面的、地下的、水下的,都归国有,只有国家一级的文物管理机构才有权决定发掘。照这么说,这个只有6个人的考古队虽然规模不大,却是我国水下文物发掘的权威机构。这6个人之外,在我国沿海地区文物、博物馆部门,还有大约30位接受过专业潜水培训的水下考古工作者,其中包括一些女性,比如福建省博物馆的王芳和宁波奉化文管会的王玮,都参与过较大规模的水下考古工作。 水下考古队成立10多年来,先后对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数十个水下沉船遗址进行了调查和发掘。其中文物出水较多的发掘点有四五处,包括辽宁省绥中县三道岗海域的元代沉船遗址、西沙群岛华光礁和北礁沉船遗址、福建省东山冬古湾海岸的明末军事工事和广东省上下川岛附近海域的南宋沉船遗址。
辽宁绥中元代沉船 水下考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寻找、确定遗址位置,到先期测量、正式发掘,再到对出水文物的分析研究,三五年能完成一个遗址的发掘就算快的了。制约着发掘进度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适合潜水的季节短,一个是队员每次下潜的时间不宜过长。我国沿海多数地区一般在3月到10月间适合潜水。这期间到达考古点后,还不是所有时间都适合下潜,只有等到 高平潮和低平潮 出现的时候才能下潜。影响进度的另一个因素,是队员每次下潜的时间很短。目前考古队员的潜水方式主要是压缩空气潜水,极少用到水面供气装置,考虑到减压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和队员们的身体承受能力,每次下潜一般只能持续工作1个小时左右。 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遗址的发掘,是我国水下考古队独立完成的第一个考古项目,前后经历了7年的时间。 (欲读全文5000字,请见《中国科技纵横》2004年9月号)
注意: 文中提到“徐海滨和李滨是摄影师,负责对水下发掘过程和文物的摄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