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共1 页 第1页 (10条跟贴/页)
|
|
|
|
|
|
主题:《摄影中国-中国摄影50年》中的潜水人和作品
内容: 影像见证中国(前言) 李前光
由公元2006年12月22日上溯50年,是中国摄影学会(中国摄影家协会前身)成立的日子那一天,106位在建国前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摄影人士汇集在北京王府井全国文联礼堂,商谈繁荣新中国摄影事业的大计,选举自己的组织机构,所有代表的心情都是昂奋而激越的,半个世纪后,我们怀着同样的心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与这个时刻相逢,是幸福的,因为我们可以从几代摄影人薪火相传的奋斗中,见证新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见证民族振兴的脚步,我们可以体验摄影事业发展的蓬勃强劲和摄影人奋发进取的精神。洋洋2000余幅作品的这部《摄影中国》,把几代摄影人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后各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品尽可能的展现其中。影像定格的感人时刻,成为我们国家和民族历史命运最直观的诠释和见证,也成为新中国摄影发展和演进的确证。 为了体现半个多世纪影像瞬间的丰富性,我们采用策展人制的形式来编辑这部图书。专家学者们不辞辛苦热情奉献,令我们起敬。书中收录的“文化大革命”等特殊历史时期的部分影像,作为中国曲折发展的原生态记录,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烙印,也许部分观点和角度会有一定的局限,但作为一本学术著作,我们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础上,本着充分尊重作者和专家创造性劳动的原则,给这些不同的影像以交流的机会,让从浩如烟海的历史瞬间中选择出的片断有足够的包容性和更为多元的丰富性,以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影像无处不在,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同国际潮流一样迅猛扩张,摄影在历史的前进中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借此对中国摄影50年的发展进行探讨和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摄影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并为今后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与启示,也希望这本书能给读者,特别是影像文化研究的学者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不久前对包括摄影家在内的广大文艺工作者说:“一切有成就的文艺家,都注重在时代进步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创作灵感,都注重反映和引导人民创造历史的壮阔活动。只有与时代同步伐,踏准时代前进的鼓点,回应时代风云的激荡,领会时代精神的本质,文艺才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才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作为摄影人,我们应该为生活在这样一个非凡的时代备感幸运,世界上可能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今天的中国一样日新月异地发展变化着,因而我们有更多的机会为明天留下转瞬即逝的昨天,去展现影像的魅力,去见证民族的复兴。 影像永随祖国同行。
|
|
|
|
|
|
|
|
跟贴:全书包含41个部分
其中的“自由的生灵”部分有我们潜水摄影人的作品入选
|
|
|
|
|
|
|
|
跟贴:跋
鲍昆
2006年6月9日,一群关注中国摄影发展史的摄影家、摄影批评家们聚会在山东济南,在中国摄影家协会大型活动办公室的召集主持下,召开一次关于编撰中国摄影五十年大型画册的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顾立群、朱宪民、刘雷、刘铁生、王苗、李树峰、胡武功、安哥、王征、林路、曾毅、曾璜、陈小波、石宝?、张晓蓉、宋健民、杨大洲、段煜婷、吴少秋、陈光俊、鲍昆。
在这次会议上,参会的众人对五十余年来中国摄影走过的道路,从文化分析和摄影分类学的角度,进行了历史性的梳理讨论。大家认识到,五十余年来中国摄影的发展历程,在国家民族生活的大背景下,走过了一条崎岖坎坷的道路。随着国家经济的强盛和文化的复兴,中国的摄影文化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进步,摄影更成了大众文化的宠儿和人们艺术生活中的主要角色。但是必须看到,对这一蓬勃发展的文化现象,我们长期以来还缺少必要的理论梳理,这对于一个艺术学科的构建和文化门类的研究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而这一方向存在的工作难度,即在于我们从未从终端影像上进行过比较明晰的聚合整理,不能为理论研究和批评提供实证性的坐标。鉴于此,整理编辑出一本能够反映五十年摄影影像的书籍是必要和重要的,可以为今后的历史评价工作和发展策略研究提供有力的研究材料。这就是本书作为项目的缘起。
大家认为,这本书的框架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学术的民主,会议召集人王征提议采取借鉴学术展览的策展人制度,以便凸显对于历史描述的个性化主张。这种主张来自于对相关学术领域比较权威的专向研究人士,也即是策展人。这一建议,得到与会者们一致的赞同。在此基础上,各位策展人各自提出自己的选题方向,并选举鲍昆作为本书的执行主编,以便进行总体的工作协调和学术把握。
对于本书整体框架的设计,采取以时代顺序为主要脉络,融会兼顾体裁分类和地域现象的横向断面展示,从纵横两面力求尽可能完整地勾勒出五十年中国摄影的基本概况。因时间跨度较大,其间的影像档案浩繁,如想尽可能完整地展现五十年的影像状况,本书的规模将会无法控制,所以不能无限制地收集和兼顾,只能由各位策展人根据所分配的版面份额自行取舍了。另外,早期的影像资料因时间紧急和来源有限,收集起来也十分困难,所以遗珠之憾在所难免。还有,一些作者的联系十分困难,甚至许多至今也未能取得联系,他们优秀的作品也只能遗憾地遗漏。好在历史的整理和叙述并不是一代人和一群人所能穷尽的,相信今后这项工作会有更全面地发现整理和更精彩的完成,本书的价值可能仅是提供一条历史的思考路径和方法。
由于摄影文化的发展和印刷文明与传媒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所以本书注意了方向个案的展示,比如《新华社50年》、中国青年报的《穿越55年照片的影像》,希望能从一个具体微观的角度映衬一个宏大的时代变化。另外,由于从1949年开始,从中国的政治文化分期来看是一个大时期,所以本书并未机械地囿于在中国摄影家协会五十年这一较褊狭的团体时空概念,而是将时间略为拓展至1949年,以求更为完整贴切地描述这一段宏大的影像历史事实。
以不到半年的时间编撰一本浓缩五十年的影像历史,是一件极其艰难的工作。好在全体参与人员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在百忙中辟出时间完成了。在此除了感谢各位策展人的不懈努力,更要特别感谢为本书编辑实务付出巨大精力的贾建兵先生、张健先生和陈瑾、佟力群女士,是他们一丝不苟地落实策展人指示的工作,才保证了本书的最终完成。还要感谢佟树珩、罗小韵、梁文川、闻丹青、李树峰等先生的勘校。他们以渊博的学识和严谨丰富的历史经验,为本书历史的准确性作了别人无法替代的贡献。
2006-11-29
|
|
|
|
|
|
共1 页 第1页 (10条跟贴/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