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龙门阵
用户名:     密码:     []   [] August 4, 2025  
          共1 页   第1页  (10条跟贴/页)       
cy
2007-05-09 16:32:03
中国北京
主题:[转载]记西沙水下宋代沉船抢救性发掘和考古[组图]
内容:
南海网 http://www.hinews.cn 2007-05-09 2:20 来源: 南海网-海南日报
作者: 马继前 责任编辑: 王晖

  华光礁1号,一艘沉船,一段尘封的历史。对它的发掘再一次证明了早在唐宋时期,我国就有居民在西沙附近生产和生活,其发掘和打捞意义非同寻常。
  今年3月15日至5月8日,我国西沙考古工作队在西沙群岛,对华光礁水下Ⅰ号沉船遗址和北礁沉船遗址,开展了抢救性发掘和水下考古调查。
  50余个日夜,极大的艰辛和努力换来了近万件宋代文物出水和宝贵的测绘数据。
  这些沉没在海洋的遗物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线状分布的遗珍,是我国与周边国家、民族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不仅如此,这次西沙考古的成功还是一个里程碑,它展示了中国人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远海沉船全方位发掘,同时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从近海走向远海。


“华光礁1号遗址”宋代船体全貌,图中标识为11个隔舱。 西沙考古工作队提供


出水文物

  南海网5月8日消息: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2007年3月15日-5月8日,西沙考古工作队在西沙群岛,对华光礁水下Ⅰ号沉船遗址和北礁沉船遗址,开展了抢救性发掘和水下考古调查工作。

  2007西沙水下考古项目,由国家博物馆和海南省文体厅共同承担,并共同组建了2007西沙考古工作队,队员共31人,分别来自: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青岛市文物局、福建省博物院等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外交部、海南省外事办公室、海南省公安边防总队以及南海舰队对本次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工作指导。

  在西沙工作的50余个日夜,队员们生活在水上,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为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的发掘付出了极大的艰辛和努力,获取了非常丰富的文物资料和测绘数据。

  8年后水下再探秘

  华光礁属中国海南省西沙群岛范围,位于永乐群岛南部。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位于华光礁环礁内侧。1996年由我国渔民发现, 1997年以来,曾多次遭到非法盗掘,沉船遗址破坏严重。1998年国家博物馆和海南省文物部门做过初步的试掘工作,出水文物近1800件,出版了《西沙考古》学术报告。该地点发现的沉船和遗物是我国南宋时期海外贸易的重要史迹。

  此次发掘,总工作时间为55天,总潜水时间约30万分钟。出水文物近万件,陶、瓷器占绝大部分,陶瓷产地主要为福建和江西景德镇,陶瓷产品按照釉色分类主要有青白釉、青釉、褐釉和黑釉几种,器型主要为碗、盘、碟、盒、壶、盏、瓶、罐、瓮等。装饰手法和纹样丰富,器物种类较1998-1999年有新的发现,并不乏精品。

  最严谨的一次挖掘

  本次华光1号沉船遗址发掘,遵循考古工作规程要求进行,项目实行领队负责制。在探查了解了遗存分布状况后,以中心凝结物为中心,布置了50个探方,每个探方4平方米,总发掘面积约370平方米。发掘直至船体,水深3米余。所有出水文物按照探方单位予以编号记录、绘图、摄影,扰乱层出水的器物一律按照采集编号处理,出水文物得到了必要的前期清洗处理。

  发掘工作中,主要依靠人力搬运作业,辅助了空气负压设备等进行淤沙清理。扰乱层揭露完成后,发现了船体和南宋瓷器、铁器、朱砂等遗物,船体上部目前仍有多处大型的凝结物迭压,经过近50多天的工作,绝大部分遗物提取完毕,凝结物保持原始状态,发掘现场回填保存。

  本次工作,遵循考古工作规程和水下考古国际规范的原则,开展了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的抢救性发掘工作,并获得极大成功,并且,此次发掘是中国水下考古有史以来,筹备最好、实施最严谨的一次水下考古发掘实践。

  为海上丝路添遗珍

  唐宋以来,随着中国古代科技和海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古代开拓了多条海上贸易通道,海上丝绸之路更成为举世瞩目的一条文化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更是其中极其重要的区段。伴随着大量的航海活动,中国古代有相当多的船舶及其物品沉没海洋,形成了无以计数的水下文化遗产,这些沉没在海洋的遗物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线状分布的一处处遗珍,是中国与周边国家、民族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工作的不断拓展,水下文化遗产的发现和保护工作将显得更加日益重要,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内容也将成为临近国家和地区共同开展的课题,此次西沙考古,相信是继援助肯尼亚水下考古项目之后,中国率先做好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的保护工作的又一示范项目。


打捞上来的沉船遗留物


从沉船里打捞上来的一块石磨


打捞上来沉船的一条断铁锚


打捞出水的瓷器


此次打捞出水的“瓶”


从沉船里打捞上来的沉锚石
cy
2007-05-09 16:39:11
中国北京
跟贴:海南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捞出万件文物(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9日07:34 南海网-海南日报


已发掘出的保存较完好的西沙水下文物。 本报记者 苏晓杰



二○○七西沙水下考古现场。2007西沙水下考古队供图


尚未发掘的西沙水下文物。2007西沙水下考古队供图

  本报海口5月8日讯 (记者马继前)历时55天的2007西沙水下考古项目第一阶段工作,今天圆满结束,共采集水下文物近万件,并新发掘了玉琢礁等沉船遗址10处。

  这次对我国第一次在远海发现、发掘的华光礁1号沉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和水下考古调查,为下一步船体整体打捞采集了珍贵数据。来自全国各文物保护单位的31名水下考古队员安全回到海口。

  本次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发掘,遵循考古工作规程和水下考古国际规范的原则。项目实行领队负责制,布置了50个探方,每个探方4平方米,总发掘面积约370平方米。发掘工作中,主要依靠人力搬运作业,辅助了空气负压设备等进行淤沙清理。扰乱层揭露完成后,发现了船体和南宋瓷器、铁器、朱砂等遗物。出水文物近万件,陶、瓷器占绝大部分,陶瓷产地主要为福建和江西景德镇。

  据省文管办副主任王亦平介绍,这次对华光礁1号沉船是我国第一次对远海沉船进行全方位勘验。初步认定华光礁1号沉船为南宋时期所造,估计该船排水量大于60吨。该船是我国目前在远海发现的第一艘古代船体,目前沉船仍保存较好,结构基本清晰。由于船体构件已经高度饱水,现场加固条件有限,考古队仅采集了部分标本,留待研究实验。如能尽快提出打捞方案并付诸实施,将是我国又一艘极具研究价值和展示效果的古代沉船。

  据了解,本次考古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由国家博物馆和海南省文体厅共同承担。国家文物局、外交部、海南省外事侨务办公室、海南省公安边防总队以及南海舰队给予了大力支持。

  除却泥沙始见珍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2007年3月15日-5月8日,西沙考古工作队在西沙群岛,对华光礁水下Ⅰ号沉船遗址和北礁沉船遗址,开展了抢救性发掘和水下考古调查工作。

  2007西沙水下考古项目,由国家博物馆和海南省文体厅共同承担,并共同组建了2007西沙考古工作队,队员共31人,分别来自: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青岛市文物局、福建省博物院等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外交部、海南省外事办公室、海南省公安边防总队以及南海舰队对本次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工作指导。

  在西沙工作的50余个日夜,队员们生活在水上,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为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的发掘付出了极大的艰辛和努力,获取了非常丰富的文物资料和测绘数据。

  8年后水下再探秘

  华光礁属中国海南省西沙群岛范围,位于永乐群岛南部。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位于华光礁环礁内侧。1996年由我国渔民发现, 1997年以来,曾多次遭到非法盗掘,沉船遗址破坏严重。1998年国家博物馆和海南省文物部门做过初步的试掘工作,出水文物近1800件,出版了《西沙考古》学术报告。该地点发现的沉船和遗物是我国南宋时期海外贸易的重要史迹。

  此次发掘,总工作时间为55天,总潜水时间约30万分钟。出水文物近万件,陶、瓷器占绝大部分,陶瓷产地主要为福建和江西景德镇,陶瓷产品按照釉色分类主要有青白釉、青釉、褐釉和黑釉几种,器型主要为碗、盘、碟、盒、壶、盏、瓶、罐、瓮等。装饰手法和纹样丰富,器物种类较1998-1999年有新的发现,并不乏精品。

  最严谨的一次挖掘

  本次华光1号沉船遗址发掘,遵循考古工作规程要求进行,项目实行领队负责制。在探查了解了遗存分布状况后,以中心凝结物为中心,布置了50个探方,每个探方4平方米,总发掘面积约370平方米。发掘直至船体,水深3米余。所有出水文物按照探方单位予以编号记录、绘图、摄影,扰乱层出水的器物一律按照采集编号处理,出水文物得到了必要的前期清洗处理。

  发掘工作中,主要依靠人力搬运作业,辅助了空气负压设备等进行淤沙清理。扰乱层揭露完成后,发现了船体和南宋瓷器、铁器、朱砂等遗物,船体上部目前仍有多处大型的凝结物迭压,经过近50多天的工作,绝大部分遗物提取完毕,凝结物保持原始状态,发掘现场回填保存。

  本次工作,遵循考古工作规程和水下考古国际规范的原则,开展了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的抢救性发掘工作,并获得极大成功,并且,此次发掘是中国水下考古有史以来,筹备最好、实施最严谨的一次水下考古发掘实践。

  为海上丝路添遗珍

  唐宋以来,随着中国古代科技和海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古代开拓了多条海上贸易通道,海上丝绸之路更成为举世瞩目的一条文化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更是其中极其重要的区段。伴随着大量的航海活动,中国古代有相当多的船舶及其物品沉没海洋,形成了无以计数的水下文化遗产,这些沉没在海洋的遗物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线状分布的一处处遗珍,是中国与周边国家、民族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工作的不断拓展,水下文化遗产的发现和保护工作将显得更加日益重要,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内容也将成为临近国家和地区共同开展的课题,此次西沙考古,相信是继援助肯尼亚水下考古项目之后,中国率先做好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的保护工作的又一示范项目。

  本报记者 马继前
cy
2007-05-09 16:39:48
中国北京
跟贴:揭开宋代沉船神秘面纱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9日07:34 南海网-海南日报
 
  聚焦理由

  华光礁1号,一艘沉船,一段尘封的历史。对它的发掘再一次证明了早在唐宋时期,我国就有居民在西沙附近生产和生活,其发掘和打捞意义非同寻常。

  今年3月15日至5月8日,我国西沙考古工作队在西沙群岛,对华光礁水下Ⅰ号沉船遗址和北礁沉船遗址,开展了抢救性发掘和水下考古调查。

  50余个日夜,极大的艰辛和努力换来了近万件宋代文物出水和宝贵的测绘数据。

  这些沉没在海洋的遗物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线状分布的遗珍,是我国与周边国家、民族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不仅如此,这次西沙考古的成功还是一个里程碑,它展示了中国人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远海沉船全方位发掘,同时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从近海走向远海。

  今天,来自全国各地的31名西沙群岛水下考古队员,分乘琼海08068、琼海08098渔船,与从西沙群岛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北礁沉船遗址采集的近万件水下文物一起,回到琼海市潭门镇,圆满完成了为期55天的2007西沙水下考古项目第一阶段工作。

  中国第一次在远海发现、发掘的沉船的神秘面纱,经考古队员一次次水下探秘,渐渐揭开了盖头。

  搁浅后慢慢沉入海底

  “南宋中期的某一天,一艘从福建地区驶出的货船在西沙群岛附近借着北风向东南亚行驶,突然海面上狂风大作,这艘排水量在60吨以上的木制帆船,在狂风与巨浪的驱使下,飘至华光礁北边。这里水浅礁多,船搁浅慢慢沉入海底。”这是考古队员以现在掌握的情况向记者描述华光礁1号沉船时的情景。

  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威介绍,今年是西沙水下考古20周年。这次西沙水下考古的成功是一个里程碑,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远海沉船全方位发掘,这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从近海走向远海。

  华光礁1号沉船什么样

  据考古队员介绍,在华光礁礁盘东西边沿水深3米处,沉船静静地躺在那里,上面覆盖着许多的珊瑚,不仔细看还以为是一大块珊瑚礁。船板下,上万件的瓷器等文物已沉睡了数百年。

  船体已经被破坏了一部分,残存船体覆盖面积约180平方米,船体残长20米,宽约6米,舷深约3-4米,发现11个残留的隔舱,除船体上层建筑外,底层船体保存基本良好,初步估计该船排水量大于60吨。该船是我国目前在远海发现的第一艘古代船体,目前沉船仍保存较好,结构基本清晰,但是,由于船体构件已经高度饱水,现场加固条件有限,考古队员仅采集了部分标本,留待研究实验。如能尽快提出打捞方案并付诸实施,将是我国又一艘极具研究价值和展示效果的古代沉船。

  船体打捞最早今秋进行

  张威说,这次最主要的成绩是考古队已全面掌握华光礁1号沉船船体情况,并对船体进行了保护性回填,待时机成熟,最快今年秋天将对船体进行整体打捞。

  省文管办副主任王亦平说,这次最大的发现是华光礁1号沉船船体保存比较完整,但由于微生物入侵,船木比较松软,考古队将首先要对船体进行加固,然后做好船体出水后的运送和保护工作,待时机成熟后将联合有关部门进行船体整体打捞。

  为何沉没在华光礁

  中国古代航海中谚语有云“上怕七洲、下怕昆仑”(宋 ?吴自牧《梦量录》卷十二),内中的“七洲”即指西沙一带海域。

  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位于华光礁礁盘内的东西边沿。遗址表面低潮时距水面约0.5米,高潮时水深1.4米,遗址表面散落遗物的分布呈东南、西北走向,范围约38米。

  张威解释,考古挖掘时,我们发现华光礁1号沉船只有木制船体的下部结构残存在水下,没有见到有任何上层甲板之物,所有文物分布非常集中。如果船只只是从礁盘内被风浪击碎至此,在中间数百米的潜水区散落大部分的残骸和船货,不可能不留下一点痕迹。由此判断,沉船不可能在礁盘内失事,被风浪吹入浅水区,也可以排除是从礁盘内航行到此停泊的可能,而应当是被外力送入这一浅水水域的。

  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省文管办副主任王亦平分析,通过这次发掘对华光礁1号沉船有了更深认识,从船体建造看,此船建造于南宋福建地区,从船载文物看,多为福建出产陶瓷,此船可能是从福建地区出发,驶往海外的出海船,但由于可供实物不足,此船的目的地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此船可能是沉没于南宋中期。这艘沉船充分证明了宋代时的中国航海技术处于领先水平,中国人进行地理发现活动也走在当时世界各国前列。

  张威分析,华光礁挖掘出土的文物绝大部门是青白瓷器间或有褐釉、白釉器,从产地上看均来自福建闽南一带的民间窑场,可以肯定船只是在前往东南亚的去程中沉没的,据此推断华光礁1号沉船是一只古代贸易商船。该船满载着中国瓷器等货物前往东南亚进行交易。

  “丝绸之路”走向远海

  “华光礁1号沉船是我们第一次在中国远海发现的海上丝路的‘珍珠’,有了它,海上丝路中国段才算完整。”

  张威说,以前,由于技术和资金方面限制,我国对水下文物考古限于近海,我国水下文物考古进入第二十个年头,此次发掘对我们全面认识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实物,对华光礁1号沉船的这次发掘再一次证明了唐宋时期已有中国居民在西沙附近生产、生活。这次发掘的文物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航海技术水平,充分展示了唐宋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的繁荣景象。中国人进行地理发现活动也走在当时世界各国前列。

  (本报海口5月8日讯)

  相关新闻

  国家文物局文保司副司长关强:海南是水下考古的好地方

  本报海口5月8日讯 (记者马继前)“海南有着2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要冲。海南人民对大海有着深刻认识,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天时、地利、人和,水下考古,海南是个好地方。”

  据关强介绍,我国进行水下考古自1988年起,已有20年历史。此次在西沙考古是历次上最严谨的一次,也是我国水下考古的里程碑,这次考古之所以放在西沙,是经过综合考虑的。

  国家对海南水下考古工作也非常重视,已在海南设立“甘泉岛遗址”和“北礁沉船遗址”两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连续在国家“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文物保护规划中,对南海及海南水下文物在保护工作和经费划拨等作为重点,进行了详细说明。

  省文体厅副厅长朱寒松告诉记者,作为2007西沙水下文物考古参与者,他们在省政府的指导和协调下做了大量工作。以省政府名义积极协调外事、边防和海军等部门,为考古队做好后勤补给工作。

  相关链接

  海上丝路泽琼岛

  自汉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航道屡有变化,但海南岛始终扼航道之要冲。在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在南海航道上新开通了东、西两条航线,而海南岛正是新航线的必经之路。

  海南岛因海上丝路而受益。当时的中国丝绸运往国外,国外的香料、宝石等货物从海上运往中国。唐宋时期,商船从广州启运,途经海南岛,经南海到波斯湾、红海,经航东南亚、南亚、西亚,远达东非、北非和地中海沿岸国家。

  西沙海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西沙群岛及其海域都曾打捞出许多唐宋瓷器,有青釉、龙泉青釉等。这些考古发现都是海南在这一时期在海上丝路地位和作用的历史见证。

  西汉以来,沿海上丝绸之路乘船来华贸易的古波斯人在海南修整、补给物品和淡水,或遇台风避难滞留,以及其他原因,在海南留下了伊斯兰文化的足迹。清代以来,海南文化在同国外文化思潮的撞击和融合过程中,逐步吸收以南洋文化为主的外来文化,形成了富有开放性和兼容性的中国热带海岛文化的独特形态。

  海上“丝绸之路”使海南在更广阔的世界性海上贸易网络中以一种特殊形式占有一席之地。从汉代开始,海南就和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始民间贸易。据史料记载,唐代海南万安州(今万宁市)的首领就曾与波斯商人有过贸易来往。 (马继前)
cy
2007-05-09 16:40:04
中国北京
跟贴:西沙考古10处新遗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9日07:34 南海网-海南日报
  在华光礁沉船遗址发掘工作期间,西沙考古队还分别对华光礁、玉琢礁、北礁等10处新发现沉船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
  这10处新遗址是:

  1、华光礁

  华光礁Ⅱ号(明 青花瓷),

  华光礁Ⅲ号(宋 青白瓷),

  华光礁Ⅳ号遗址(宋 青白瓷);

  2、玉琢礁

  玉琢礁Ⅰ号(宋 青白瓷),

  玉琢礁Ⅱ号遗址(明 青花瓷),

  玉琢礁Ⅲ号遗址(年代不详 石碇、象牙);

  3、北礁

  北礁Ⅵ号沉船遗址(明代,大量钱币)

  北礁Ⅶ号沉船遗址(明代,出青花、龙泉瓷器,已被盗掘)

  北礁Ⅷ号沉船遗址(出石碇 年代不详)

  北礁Ⅸ沉船遗址 (曾出龙泉、青花瓷器,已被盗掘)

  (马继前)
cy
2007-05-09 16:42:42
中国北京
跟贴:800年前沉没西沙古船掘出万件宝贝[组图]
南海网 http://www.hinews.cn 2007-05-08 21:49 来源: 南海网


海底考古发掘现场。(本网记者 吉羽 翻拍)


考古队员在海底进行文物发掘。(本网记者 吉羽 翻拍)

南海网5月8日消息(本网记者 张茂 吉羽):今天下午,在中国海南西沙群岛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考古发掘新闻发布会上,200多件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考古的发掘成果向世人呈现,让在场的观众叹为观止。据悉,这是由31名西沙考古队员历经55天,总潜水时间约30万分钟获得的水下考古成果,成为中国水下考古有史以来,筹备最好、实施最严谨的一次水下考古发掘实践。

  据了解,华光礁属中国海南省西沙群岛范围,位于永乐群岛南部。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位于华光礁环礁内侧。1996年由我国渔民发现, 1997年以来,曾多次遭到非法盗掘,沉船遗址破坏严重。1998年国家博物馆和海南省文物部门做过初步的试掘工作,出水文物近1800件,出版了《西沙考古》学术报告。该地点发现的沉船和遗物是我国南宋时期海外贸易的重要史迹,藏有无以计数的水下文化遗产,这些沉没在海洋的遗物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线状分布的一处处遗珍,是中国与周边国家、民族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工作的不断拓展,水下文化遗产的发现和保护工作将显得更加重要,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内容也将成为临近国家和地区共同开展的课题,此次西沙考古,是继援助肯尼亚水下考古项目之后,中国率先做好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的保护工作的又一示范项目。

  今年3月15日-5月8日,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由国家博物馆和海南省文体厅共同承担组建了由31名队员组成的2007西沙考古工作队。工作队在西沙群岛,对华光礁水下Ⅰ号沉船遗址和北礁沉船遗址,开展了抢救性发掘和水下考古调查工作。


打捞上岸的文物引起考古专家的极大关注。(本网记者 吉羽 摄)


打捞上岸的文物引起媒体关注。(本网记者 吉羽 摄)

  在西沙,队员们生活在海上,历时55天,总潜水时间约30万分钟。大家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始终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团结一致,各尽其责。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出水文物近万件,陶、瓷器占绝大部分,陶瓷产地主要为福建和江西景德镇,陶瓷产品按照釉色分类主要有青白釉、青釉、褐釉和黑釉几种,器型主要为碗、盘、碟、盒、壶、盏、瓶、罐、瓮等。装饰手法和纹样丰富,器物种类较1998-1999年有新的发现,并不乏精品。

  随着华光礁水下Ⅰ号沉船遗址第一阶段发掘的丰硕成果,表明了当时居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要冲的南海诸岛,蕴藏着丰富的水下文化遗产,是中国人最早到达和最先开发南海诸岛的见证,也为我国航海史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关专家指出,由于发现华光礁水下Ⅰ号沉船遗址时有部分破坏,称此次考古队进行的是一次“抢救性”任务。

  此外,据考古学家称,在此次考古活动中,发现华光礁水下Ⅰ号沉船遗址除了由海水盐分和珊瑚虫侵蚀造成的破坏外,还存在着一些人为的破坏。在考古队员拍摄的短片中,该遗址周围散落着瓷器碎片,同时有爆破形成的坑,这是该船体遭人为炸药破坏的证据。
cy
2007-05-09 16:55:38
中国北京
跟贴:到这里还能看到8分19秒的视频:


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07/05/09/010104804.shtml
          共1 页   第1页  (10条跟贴/页)        
潜水论坛  >> 水下龙门阵   []

最佳浏览: 1024x768像素 IE5.0+

网站设计: 黄晨辉 陈漪
题图摄影: 独鹂 杨波 陈漪
    北京潜水人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2000-2006 China Beijing Div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