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   [] August 5, 2025  
          共1 页   第1页  (10条跟贴/页)       
cy
2007-06-04 10:16:43
中国北京
主题:关于江豚的好消息和坏消息(转载)
内容:
世界第二只人工饲养繁殖的长江江豚在武汉降生
2007-06-02 18:41:52 来源: 新华社(北京) 

  新华网武汉6月2日电(记者魏梦佳)2日14时20分,位于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鳍豚馆内,一头长约70厘米,重约5公斤的雄性小江豚顺利地从母体中分娩而出。这是世界上第二只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的长江江豚。

  水生所副所长王丁博士说,这证明了在人工环境下长江江豚通过自然交配进行成功。

  繁殖并非偶然,如果这头江豚能健康存活下来,意味着中国对世界淡水鲸类在人工条件下的成功繁殖研究,已经进入相对成熟阶段。

  这头成功分娩的母豚是1999年从湖北省石首天鹅洲保护区引入的,今年已满9岁,曾于2005年7月顺利诞下世界上第一头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的长江江豚。科研人员通过监测和观察,确定此次该母豚怀孕时间为去年6月20日左右,怀孕期约为11个半月。

  2日上午,母豚出现分娩征兆,食欲不佳,在饲养池中独自缓慢游动,常在游动时弯曲身体。12时25分左右,科研人员发现母豚体外有一小段尾叶露出,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做好各项准备。1小时55分钟之后,随着脐带扯断,小江豚顺利滑出母体,跃出水面。

  王丁说,由于有过上次的生产经验,这次母豚不但生产时间缩短,还会主动照顾幼豚,带其游泳。

  目前母豚和幼豚行为都很正常,但母豚身体还较虚弱,幼豚也没有度过脆弱期。之后到来的母豚胎盘娩出和哺乳期,对幼豚来说将非常关键。科研人员们正在对它们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护,并继续加强母豚的营养。一个月后,小江豚将进入安全期。

  长江江豚是仅生活在长江及其通江湖泊中的唯一江豚淡水亚种。近年来,其种群数量正以每年7.3%的速度下降,目前长江中仅存约1100至1200头,不足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半。

  中科院水生所已成功饲养江豚11年,加上这头新生幼豚,目前馆内已生活有6头江豚。

  (来源:新华网)


6月2日,母江豚带领小江豚在水中游弋。



6月2日,在位于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鳍豚馆内,
刚出生的小江豚和江豚妈妈形影不离。


刚出生的小江豚和江豚妈妈形影不离


刚出生的小江豚和江豚妈妈形影不离


6月2日,工作人员在池边照料新生江豚
cy
2007-06-04 10:17:30
中国北京
跟贴:长江口发现罕见江豚尸体 腹部一伤口5厘米左右
2007-06-02 10:35: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昨天上午9时许,上海长兴岛振华港机长兴基地零号码头附近的长江水域发现一头江豚尸体。目前,该江豚尸体已被交给有关部门妥善保管,并将制成标本。

  经目测江豚尸体长度为150厘米,胸围50厘米;江豚基本完好,估计近期死亡,死亡原因不详,腹部一伤口5厘米左右。

  江豚形似海豚,体长150厘米左右,体重100-200千克。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全身铅灰色或灰白色。头部钝圆,额部隆起稍向前凸起;吻较短阔。无脊鳍,背的后关部对尾鳍有较明显的隆起鳍,高约3-4厘米。鳍肢较宽大,末端尖,长约为体长的六分之一。尾鳍亦较大,两尾叶水平宽约为体长的四分之一。

  专家表示近年江豚非常罕见,1991年长江有2700只江豚,后来对重点江段监测发现,江豚正以年7.3%的速度递减。江豚是一种小型齿鲸,是受国家保护的长江珍稀濒危动物。

  (来源:上海青年报)
cy
2007-06-04 10:18:33
中国北京
跟贴:长江口发现珍稀江豚尸体 腹部伤口长5厘米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2日09:23 新闻晨报

  □晨报热线记者倪冬 通讯员於明 施德明

  昨天上午9时许,长兴岛振华港机长兴基地零号码头附近长江水域发现一具江豚尸体,从尸体浸泡情况来看,估计于四五天前就已死亡,死亡原因尚不清楚。因为保存较好,这条江豚可能会被制成标本。

  昨天上午9点,在长兴岛振华港机长兴基地零号码头附近,有人发现江水里漂浮着一条“庞然大物”,身长约1.5米,浑身灰白,酷似海豚。警方接警赶到现场,用绳索将这个“庞然大物”固定住,防止它被江水冲走。随后,立即与渔政部门取得联系。

  上午9点半,长兴乡渔政站的3名工作人员和民警一起,用绳索把这条“庞然大物”拖上江堤。值班民警说,这条“大家伙”早已死亡多时,除在腹部发现一条5厘米的伤口外,没发现其他受伤痕迹。“看起来很像是电视里的海豚,头圆圆的,身体十分光滑,但不清楚究竟是什么。”昨天下午1时05分,“庞然大物”被移交给上海市渔政监督处,运上轮船拖走。

  “从照片看,这是一条成年江豚。”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鲸类学专家王丁告诉记者,江豚形似海豚,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受国家保护的长江珍稀濒危动物。王丁说,从尸体已经被浸泡得有些发白来看,估计于四五天前就已死亡。“因为没有看到江豚的尸体,而照片对江豚的反映也不够全面,所以还不能判断它是雌是雄。”王丁表示。

  王丁告诉记者,去年他曾和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瑞士等国的鲸类专家,对长江豚类的生存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摸底调查,结果没有发现过一头白鳍豚,而江豚的数量也屈指可数,豚类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1991年,江豚的数量是2700头左右,2006年的数量是1200—1400头,15年中就下降了一半。”王丁说,如果长江环境继续恶化,不超过15年,江豚很可能像白鳍豚那样从人类的视野中消失。
cy
2007-06-05 21:57:48
中国北京
跟贴:第二胎人工豢养长江江豚在中科院水生所白髂豚馆顺利降生
来源: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网站 http://www.ihb.ac.cn

提供者:文-郝玉江、张晓良 图-张晓良

  6月2日14时20分,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髂豚馆又有一头长江江豚顺利降生。新生幼豚体长约70厘米,体重约5公斤,雄性。生产母豚是1999年从石首天鹅洲保护区引入的一头雌性江豚,今年已满9岁。该江豚曾于2005年7月5日顺利生产一头雄性江豚,这不仅是首例在人工环境下通过自然交配成功繁殖的长江江豚,也是世界上所有营淡水生活的鲸类动物第一次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成功。水生所科研人员通过粪便性激素监测和行为观察,确定此次该母豚怀孕时间为2006年6月20日前后,怀孕期约为11.5个月。由于2006年的繁殖季节该母豚曾与两头雄性江豚同池饲养,所以需要稍晚一些时间通过亲子鉴定才能确定新生幼豚的父亲。

  母豚在分娩前一周的食欲非常好,每天进食约5公斤,在6月2日上午出现明显分娩征兆,食欲减退,第二餐完全没有摄食,在饲养池中独自缓慢游动,并不时用力弯曲身体。12时25分工作人员发现母豚开始快速游动,幼豚的一小点尾叶露出,随后科研人员立刻启动了预先制定好的分娩护理方案,开始对母豚进行密切监护。母豚经过了几次阵痛,终于在14时20分,将幼豚顺利娩出,整个分娩过程总共花了1小时55分钟。幼豚娩出后即刻出水呼吸,由于运动能力还不是很完善,游泳时有点跌跌撞撞。因为这是该母豚第二次分娩,她看起来已经非常有经验,很快便开始带领幼豚一块游动,并不时将幼豚驼到背上,保护幼豚。有了母亲的保护,幼豚撞墙的次数明显减少,运动能力逐渐增强。与母豚一起饲养的第一头幼豚也表现得非常兴奋,总试图靠近新生幼豚,并用头部轻轻触摸这个新生的小弟弟,一家人显得很是高兴。总的来看,目前母豚和新生幼豚的行为都很正常,但是母豚的身体还比较虚弱,幼豚也没有度过脆弱期。因此,白髂豚馆的科研工作人员仍在对母豚和幼豚的行为和健康状况进行24小时的不间断监护。

  江豚,俗称“江猪”,是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和南部沿海及部分江河的一种小型齿鲸,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水域的江豚包括三个亚种,其中长江江豚是仅生活在长江及其通江湖泊中的唯一的江豚淡水亚种,同时也是整个鼠海豚科唯一的淡水亚种。由于各种人类活动的影响,它们的栖息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种群数量下降迅速,据2006年中科院水生所组织的长江豚类考察结果估计,目前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1100-1200头,不足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半,生存形势非常严峻。水生所副所长、鲸类专家王丁博士表示,如果在短时间内长江环境不能得到有效改善,长江江豚的生存状况会进一步恶化,将会很快像白髂豚一样濒临灭绝的边缘。因此在开展长江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时,还要及时开展半自然迁地保护和人工繁殖研究及保护工作。自1996年至今,水生所已成功饲养长江江豚达11年,包括从野外引进的2雄2雌4头成年江豚和在白髂豚馆出生的这两头幼豚,已形成一个由6头江豚构成的小型人工繁殖群体。王丁博士进一步介绍说,人工繁殖研究是农业部制定的《长江豚类保护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江豚的繁殖生物学和生态学具有重要意义,将为制定科学的长江豚类保护措施提供重要帮助;同时长江江豚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再次繁殖成功也丰富了我们在江豚饲养和繁殖管理方面的经验,为进一步扩大人工繁殖群体,以及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建立“长江江豚繁殖保护中心”做好了技术上的准备。


科研人员对即将分娩的江豚进行监测,此时小江豚尾部已露出母体


刚出生的小江豚


小江豚和母豚之一


小江豚和母豚之二
cy
2007-06-05 21:59:50
中国北京
跟贴:贺小江豚出生(联、图)
来源: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网站 http://www.ihb.ac.cn

水生所研究员周易勇博士撰江猪喜得二胎贺联:
  夫妻添子逢时水下亦值丁亥
  兄弟成双择日人间才过六一

长江日报摄影记者高宝燕拍摄了多幅精美图片,选发两张:

江豚妈妈和她两个孩子,右为2005年出生,中为2007年出生(6月2日摄)


江豚妈妈正在给新出生的小江豚哺乳(6月3日摄)
cy
2007-08-09 18:10:56
中国北京
跟贴:啊,英雄的江豚妈妈去世了。。。。

中科院水生所:江豚妈妈“晶晶”病逝

  2007年7月11日19:20,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髂豚馆一头雌性江豚“晶晶”不幸去世,死亡原因诊断为严重消化系统疾病继发循环衰竭所致。“晶晶”于1999年从湖北石首天鹅洲白髂豚自然保护区引入,至今已在白髂豚馆生活了近8年,并于2005年和2007年相继成功生产2头小江豚“淘淘”和“乐乐”。

  今年6月2日,“晶晶”分娩产下幼豚“乐乐”后身体虚弱,摄食量下降,身体日渐消瘦、虚弱,泌乳逐渐减少。抽血化验发现,“晶晶”出现了脱水、水盐代谢失调现象,初步诊断认为其患有严重的消化系统疾病。科研人员积极采取了强心、补水、补盐和补充营养等措施,未见明显好转。7月11日晚,在治疗过程中,“晶晶”出现了强烈的应激反应,呼吸短促,身体颤抖,随即停止了呼吸。科研人员连夜对“晶晶”进行了解剖,检查了肝、胃等器官,确诊其死亡原因为大面积胃出血以及溃疡、胃穿孔和强烈应激反应所致循环衰竭。

  目前,科研人员正密切关注仅41日龄的幼豚“乐乐”的行为状况,并启动了人工授乳等预案。已两周岁的“淘淘”目前情况正常。

  江豚和许多其他鲸类动物一样,生性比较敏感,环境压力很容易导致其消化系统功能紊乱,诱发消化系统疾病。产后的鲸类动物,身体虚弱,对环境变化更为敏感,一些难以预知的环境应激因素变化均可能导致其消化功能紊乱。这也是目前鲸类动物饲养和繁殖面临的最主要困难。“晶晶”的病逝,进一步说明了江豚饲养和繁殖的艰难曲折,还有许多难题有待科研人员去研究和探索。


与“晶晶”朝夕相伴的工作人员伤心不已。


“晶晶”生前可爱的样子(摄于2007年5月6日)

本文图片摄影:长江日报记者高宝燕
cy
2007-08-09 18:21:27
中国北京
跟贴:从水生所网站看到的其他消息:

  白暨豚馆现生活着5头长江江豚,其中有今年6月出生的一头幼豚“乐乐”。而产下“乐乐”的母豚“晶晶”因病不幸于7月11日去世。

  王丁向刘友凡副省长等汇报了水生所30年来围绕白髂豚和长江江豚的保护所做的工作。湖北省境内有两个国家级白髂豚保护区,其中石首天鹅洲保护区中生活的长江江豚群体已成为世界上鲸类动物迁地繁殖保护唯一成功的范例。王丁同时也汇报了长江江豚繁殖保护面临的问题,一个是长江江豚饲养和繁殖工作的日常经费严重不足,100万元的年度经费需求有半数缺口;另一个是“长江江豚繁殖保护基地”的规划和建设问题。

  刘友凡副省长表示今年已到石首天鹅洲保护区考察,对保护区存在的问题正在解决之中;同时争取将水生所长江江豚饲养和繁殖工作缺口的50万元经费列入每年的省财政预算。
  刘友凡副省长同时指出湖北省是我国淡水养殖产量第一的省份,要可持续发展,希望水生所的专家继续为提高湖北省名优水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作出贡献。


刘友凡副省长等参观江豚
          共1 页   第1页  (10条跟贴/页)        
潜水论坛  >>   []

最佳浏览: 1024x768像素 IE5.0+

网站设计: 黄晨辉 陈漪
题图摄影: 独鹂 杨波 陈漪
    北京潜水人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2000-2006 China Beijing Div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