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   [] August 5, 2025  
          共1 页   第1页  (10条跟贴/页)       
springbird
2003-09-18 23:19:23
中国北京
chene_e@hotmail.com
主题:贵州发现2.8亿年前旋齿鲨的齿列化石 [转][图]
内容:

9月18日
贵州发现2.8亿年前鲨鱼化石

  日前,考古工作者在贵州发现距今约2.8亿年的旋齿鲨的齿列化石(如图)。专家推测可能属于旋齿鲨科中的太阳鲨。这是目前中国发现的牙齿数目最多、齿列最长、个体最大、年代最久远的旋齿鲨齿列化石。

新华社记者 李忠将 摄
转载自:http://news.sina.com.cn/s/2003-09-18/21261770212.html
springbird
2003-09-18 23:20:56
中国北京
chene_e@hotmail.com
跟贴:中国境内首次发现鱼类游泳遗迹化石 [转][图]

  中国地质大学卢宗盛教授等在陕西的一项地质发现,让今天人们也能一睹2亿多年前“鱼翔浅底”的情景。

  卢宗盛教授昨日说,他们在我国陕西北部横山县距今2.03亿年前的晚三叠世地层中,发现了一处大型鱼类游泳遗迹。

  这是该类化石在我国境内的首次发现,也是国际上该类化石在中生代地层的首次发现。卢宗盛教授等人的这一发现和相关研究,刊发在新近出版的《中国科学》第7期上。

  据介绍,鱼类“游泳”遗迹是鱼类靠近水底运动时,由腹部的鳍或身体的其他凸起物在沉积物表面拖拉形成,它是复原地史时期鱼类形态和行为特征的重要资料。

  目前,全球鱼类游泳遗迹化石稀少而珍贵,在南非、英格兰、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地虽有少量发现,但“描述”的标本普遍较小,复原后的鱼体长度一般为8—15厘米,个别为40厘米,而且基本都来自古生代(距今5.43亿年至2.5亿年)地层。

  卢宗盛、侯建湘等人此次发现的化石,以其完整、精美、类型丰富、遗迹个体大等特征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化石保存于黄土覆盖之下的灰色粉砂岩地层中。在剥离的野外岩层面上,一条连续延伸长度达4米的“鱼翔浅底”遗迹清晰可见:鱼儿时左时右,贴着水底,轻轻摆动着尾鳍,悠闲地向前移动。

  卢宗盛介绍,这批共15块化石显现的鱼类游泳轨迹,呈现出4种形迹类型,其中,三脊波和变形波是首次发现。

  国际上已有学者观察到现代鱼类尾巴摆动振幅约为1/4个鱼体长度。卢宗盛等人根据化石留下的鱼类尾鳍刻划的波线振幅,估算出留下这些游踪的鱼体长度约为32—96厘米。他们据此推测,今天的陕西北部在2亿多年前气候温暖湿润,有供鱼类生存的优越条件。

  有专家认为,这些化石是研究远古时期鱼类形态结构及生态习性的重要资料,也为研究陕北地区中生代油气储层沉积环境提供了重要依据。(上图为大型鱼类游泳遗迹标本)

  来源:长江日报
          共1 页   第1页  (10条跟贴/页)        
潜水论坛  >>   []

最佳浏览: 1024x768像素 IE5.0+

网站设计: 黄晨辉 陈漪
题图摄影: 独鹂 杨波 陈漪
    北京潜水人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2000-2006 China Beijing Divers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