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共1 页 第1页 (10条跟贴/页)
|
|
|
|
|
 |
springbird |
 |
2003-12-09 12:11:32 |
 |
中国北京 |
 |
 |
|
|
主题:神奇美济礁 [转]
内容: 央视国际 2003年10月09日 10:59(编导:张利诚)
我们的潜水摄影队于去年5月来到了南沙群岛的美济礁,这是一座珊瑚环礁。像水塘一样的环礁,又有人称之为“海中之海”,它的形成与海底火山有关。
珊瑚礁都是由珊瑚这种低等的海洋动物所为,并不是所有的珊瑚都能营造珊瑚礁。
生长在美济礁的柳珊瑚和软珊瑚就属于非造礁珊瑚。
而能分泌坚硬的石灰质骨骼的珊瑚,属于石珊瑚类,在全世界约有900种,南沙群岛已确认的有127种,珊瑚礁主要是由这类珊瑚营造而成,因此,统称为造礁珊瑚。
 白芦鞭珊瑚
 砗磲是珊瑚礁中的贝类之王,小的时候,它们用足丝把身体固定在珊瑚礁缝中
健康的珊瑚,总是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色彩,这是由寄居在珊瑚体内的一种叫虫黄藻的植物的颜色,以及珊瑚虫本身的色素所造成的。珊瑚虫是一种微小的低等动物,仅仅生活在珊瑚骨骼的表面,一旦死亡,美丽的色彩也就消失,留下一堆堆的白骨。我们通常看到的白色珊瑚,其实都是石珊瑚的骨骼。
在占地球表面百分之七十多的海洋中,珊瑚礁仅有100万平方公里,但却聚集了海洋中四分之一的生物,被科学家们称为“海底热带雨林”、“物种银行”,它对整个海洋的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环礁一般由向海坡--礁坪--
|
|
|
|
|
|
|
 |
springbird |
 |
2003-12-09 12:24:16 |
 |
中国北京 |
 |
 |
|
|
跟贴: 气泡珊瑚 肾形真叶珊瑚
摄制组离开美济礁生机勃勃的?湖坡。来到环礁周边凸起的一圈宽窄不等的平台,礁坪。
礁坪是环礁的最高处,也是水最浅的地方,涨潮时水深也就在3、4米左右,退大潮时有部分出露水面,远远看去像是一片沼泽地。
珊瑚永远不会长出水面,它们无法生活在空气中。只能向四周扩展,因而形成了宽宽的礁坪。
水浅、光照充足,海水流动量大,是礁坪环境的主要特征。旺盛的生命,使有限的空间显得格外拥挤,激烈的争斗也就在所难免。成群连片的这种桌形轴孔珊瑚,是礁坪最鲜明的景观。 包括海水中微小的硅藻在内,大量的各种藻类植物构成了珊瑚礁食物链中雄厚的基础食物。藻类植物死亡后,经过分解,为珊瑚礁增添了重要的营养物质。
在环礁众多的鱼中,为数未必最多,却最耀眼的要数各种各样的蝴蝶鱼。它们大多喜欢生活在礁坪上。神仙鱼就是蝴蝶鱼家族中的成员之一。
除了美丽的蝴蝶鱼,这里还有奇特的“短吻鼻鱼”,有善于伪装的石头鱼(学名玫瑰毒跸),有变色高手海蛞蝓。
琵琶虾蛄,是海里的“清洁工”,它以动物尸体为食,对清除海底垃圾、保持海水健康,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石笔海胆是珊瑚礁最为有名的品种,它像笔杆似的坚硬的长刺是防身的武器,渔民们常把它制成烟嘴,因此又名烟嘴海胆
海胆,浑身虽然长满吓人的长刺,但却是个胆小而又贪吃的家伙,它很怕光,白天都躲藏起来。石笔海胆是珊瑚礁最为有名的品种,渔民们常把它制成烟嘴,因此又名烟嘴海胆。
珊瑚礁居民中,种类最多的要数贝类,南沙群岛约有180种,一般在礁坪上数量最多。砗磲是珊瑚礁中的贝类之王最大能长到2米,体重能到265公斤,而且还是个老寿星,寿命可达100年以上。
海星是海洋中的古老居民,在海洋中已生活了四亿年。它是一种以贝类,珊瑚甚至同类为食的凶残贪婪的掠食者。地上成堆的空壳,都是海星从前面的礁石上捕食后丢弃的。海星种类也很多,有圆鼓鼓的面包海星,也有专以珊瑚为食的长棘海星。平均一天,长棘海星就能吃掉和它身体同样面积的珊瑚,而且繁殖能力极强。
而大法螺就是长棘海星的克星之一,可惜大法螺太招人喜爱,在南沙群岛已濒于灭绝。
双琚鱼又名小丑鱼 离开礁坪,我们来到了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段--口门。
口门是环礁连接深海的一个天然通道,环礁内外的海水通过这里进行交换的同时,又是一条生物往来的自由走廊。
口门的水深大致在15米到2、30米,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强劲的水流。
这种蜂巢珊瑚,要在别处,一般会长成球状,在这里却成了一块大膏药,强劲的海流迫使它贴着岩壁向四周生长。
温顺的狗头?,面对危险不会快速游窜,而是立刻吞进海水,让身体鼓成一个圆球,用这种古怪的模样恐吓对方。不过这还不是它惟一的防身手段
只有能抗水流的珊瑚才会选择这里安家,所以这里的珊瑚远不如环礁内那么密集,而且大多十分矮小。
生命和环境的故事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适者生存。
潮涨潮落、进进出出不停流动的海水,使这里成为许多生物的天堂。
柳珊瑚在这里生活得十分惬意,由于摄食容易,因此它们纷纷在此聚集。
?湖底有许多突起的,形态各异的点礁 流动的海水携带着大量的微小生物经过时,它们要做的就是饭来张口。
海流迫使白芦鞭珊瑚的胫部弯曲断掉,而断掉的部分就像种子一样落地后又会再生,从而就形成了它们自己的群落。
有趣的是,珊瑚礁中,开花的全都不是植物,例如棘皮动物海百合。
夜间的口门下,显得更为幽深,强劲的水流对潜水者来说更加危险,但是也易于在黑暗中辨别方向。
叶片状石珊瑚 樱花虾 菅口鱼可以把自己化装成柳珊瑚的一部分。而烟管鱼与它体形也极为相似,它那菅状的长嘴,能像吸尘器一样把小生物吸进嘴里。
在口门地段,也生活着海绵,在这里习惯浪大流急环境的土墩形海绵,成群结队,比比皆是。
环礁内鹦嘴鱼为数众多,鹦嘴鱼主要以啃食珊瑚为生,是珊瑚的天敌之一,但其危害远不及长棘海星。一丛珊瑚中藏了至少60条鹦嘴鱼,就像一棵大树上栖息了一群鸟儿。
名贵的经济鱼类:石斑鱼,就生活在口门,它是海里的变色龙。 在口门通道靠近外海的地方,大小洞穴沟槽很多,这都是海浪、水流长期冲刷所造成的。
沟槽大多都延伸到礁坪上,这些沟槽是鱼儿在退潮时返回深处的一条熟悉的快捷通道,学者形容它为“逃生门”,否则鱼儿一旦滞留在退潮的礁坪上,就会被晒死。
沟槽都十分陡直,像一条条裂谷,水深在12至20多米之间,许多沟槽还连接着大小洞穴。
在沟槽中潜水是十分惬意的,轻轻的穿游其间,就像漫步在一条深深的小巷之中。
这是蝴蝶鱼家族中的成员,它非凡无比的美丽,因而被称为神仙鱼,现在它还未成年
沟槽的尽头,出现了一个洞穴,看来还不是个小洞。我们测算好瓶内的氧气,决定尝试一次洞穴潜水。
没想到,我们闯进了一个鱼窝。这是一群红鲷鱼。红鲷鱼白天住在洞中,晚上出去觅食,而且一个群体中只有一只雄鱼,其余全是它的妻子。雄鱼能发出一种特殊的色光,一旦死亡,色光消失,最强壮的雌鱼便会受到刺激而大量分泌雄性激素。它经历了一个奇妙的变性过程后,便担当起了丈夫的角色。
为了确保有足够的空气返回水面,我们离开了这个洞穴。
经过周密的准备,最后我们向环礁面向外海的向海坡进发,向海坡直探外海海底,深度在1千至2千多米间,环境与环礁内大不相同,有较缓的斜坡,陡峭的悬崖,一般潜水的安全深度是30米,我们最深潜到了52米,可谓“无限风光在深处”。
光线随着深度的增加不断减弱,四周愈加显得幽深。水压不断增大,下潜速度也越来越快。珊瑚的分布和斜坡差不多,只是地貌的不同。一路上,我们尤其注意的是海扇。在水深15至30米范围内,我们都看到了这种珊瑚,为数也不少,但是都长得不大。
栉蛇尾科动物伸出了优美的腕足
下潜到水深52米,在附近不大的范围内,我们连续看到了几丛大海扇。
海扇有一个显著特性,就是它的扇面始终是迎向海流,是判断海流走向的可靠标志。
据专家考察,南沙群岛环礁的向海坡,大多是一种呈不同形式的阶地形地貌。
对美济礁的观察拍摄,至此全部结束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其实我们仅仅涉足了环礁很小的一部分,但是,我们看到了一个美妙非凡而又无比珍贵的珊瑚礁生态世界,面对这份不可多的地球遗产,人类有责任严加看护。
|
|
|
|
|
|
|
 |
more-or-less |
 |
2003-12-09 19:49:11 |
 |
沙姆沙伊赫 |
 |
 |
|
|
跟贴:大约是今年10月份,在CCTV10频道看过分上、下两集播放的《美济礁》电视短片。 拍得非常诱人。谁知道如何能够买到该电视片的拷贝光盘呢?
|
|
|
|
|
|
|
 |
springbird |
 |
2003-12-09 23:07:12 |
 |
中国北京 |
 |
 |
|
|
跟贴:是啊是啊,就是10月份的《探索发现》播的,我正找呢~~~ ^_*
|
|
|
|
|
|
|
 |
dodo |
 |
2003-12-10 00:36:57 |
|
|
跟贴:能见度好象一般,也没什么带劲的鱼 @_* 不过自己家的东西总是好的。
他们好像只拍了泻湖里面,很浅,咸度又高,外海会不会有更好的景色?我总认为我们有很多好宝贝,就是没人去找。
|
|
|
|
|
|
共1 页 第1页 (10条跟贴/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