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   [] August 8, 2025  
          共2 页   第1页  (10条跟贴/页)   后一页     最后一页
more-or-less
2004-10-24 00:36:15
沙姆沙伊赫
jan-yin@263.net
主题:明年去看它?
内容:
能分泌“龙涎香”的鲸类──抹香鲸
抹香鲸是齿鲸类中体型最大的,雄兽体长1800~2300厘米,体重可达60,000~100,000千克,雌兽体长1300~1400厘米。长相奇特,头重尾轻,就像一只巨大的蝌蚪,又象一个棺材或木箱子,尤其是雄兽的头部特别大,几乎占体长的四分以一到三分之一。上颌和吻部呈方桶形,下颌虽然也强而有力,但比较细而薄,前窄后宽,与上颌相比,极不相称。上颌骨及额骨与颞骨均向里凹,形成一个大槽,上面有皮肤盖着,里面储存着鲸蜡,使头顶隆起,有减轻身体比重,增加浮力的作用。头骨的左右不对称。耳孔极小。上颌无齿或仅有10~16枚退化的齿痕,还有一些被下颌的牙齿“刺出”的深洞,下颌窄而长,有20~28对圆锥形的狭长大齿,每枚齿的直径可达10厘米,长约20多厘米。鼻孔在头的两侧分开,喷水孔开在头的前端左侧,眼角的后方,呈S形,只与位于左前上方的左鼻孔通连,右鼻孔阻塞,但与肺相通,可作为空气储存箱使用,所以它呼吸时喷出的雾柱是以45度角向左前方喷出的。颈椎仅有第二至第七枚愈合。没有背鳍,后背上只有一系列象驼峰一样的嵴状隆起,里面富有脂肪,也起到增大浮力的作用。鳍肢也不长,仅有100厘米左右。但尾鳍比较大,宽约360~450厘米。身体的背面为暗黑色,腹面为银灰或白色。全身颜色蓝灰色、乌灰色至黑色,只在口角后方有一块白色,体色随年龄而异,一般幼仔色淡,以后逐渐加深,而老年又变为浅灰色,有时有花斑。

抹香鲸分布于全世界各大海洋中,大多数生活在赤道附近的温暖海区,极少数还能到达北极圈内的冰岛和格陵兰附近海域。在我国见于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海域。抹香鲸常结成5~10只,或者几十只甚至200~300只的大群,一般营一雄多雌的群居生活,在海上有时会顽皮地互相嬉闹、玩耍,有时又一起围成一个圆圈,长时间躺在海面上酣睡。游泳十分迅速,在快速游进时,时速可以达到12海里。潜泳的能力也很强,将头露出海面吸足空气以后,头部向下,尾部露出水面快速深潜,速度可达每分钟100多米,一般可达数百米的深度,最深的纪录竟达到2200米,这时它的身体上每平方厘米所承受的压力为100千克以上。在水下潜伏的时间也能达到75分钟之久,每次呼吸能换掉肺中85~90%的空气,因此被称为鲸类中名副其实的“潜水冠军”。

抹香鲸的性情十分凶猛,食量极大,每天能吃1吨多重的食物,猎物一旦被它咬住就难以脱身了。它的主要食物为各种乌贼和章鱼,也吃鳕鱼、鲈鱼、梭鱼、沙鱼和其他鱼类,特别是爱吃体型巨大,最长达18米的大王乌贼。为了制服、吃掉如此之大的猎物,常常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搏斗,以致于身上常残留有被大王乌贼触手上的吸盘所伤的大圆盘形的疤痕,有时双方搏斗时会一起跃出水面,就像是海面上突然出现的一座小岛,场面极为惊心动魄。

自古以来,人们一提起抹香鲸,就有一种恐惧的感觉,至今仍流传着许多骇人听闻的传说故事,历史上也的确曾经多次发生人类的船只与抹香鲸遭遇而失事的事件。它不仅有时进攻渔船、货船,甚至捕鲸的船只也敢于进行猛烈的反扑,用巨大的头部顶撞船体,发出雷鸣般的巨响,继而用强大的尾巴横扫过来,顿时将船体打破,使船上的人员纷纷落水,再张开巨大的嘴巴,把落水者一个个活活吞掉,绝不放过每一个在海面上挣扎的人。19世纪初,美国的三桅杆捕鲸船“防克号”就曾被抹香鲸击沉,此后又发生过20多次这样的事件;20世纪上半叶,又约有近百艘捕鲸船和货船被抹香鲸撞翻、击碎或沉没,很多捕鲸者葬身鲸腹,例如前苏联的捕鲸船“斯图济恰号”和“斯拉瓦10号”在海上失事,也都是抹香鲸所为。有趣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艘美国军舰正在夜航,突然觉得舰体受到强烈的震动,所有人都误认为是军舰触礁或碰上了水雷,纷纷跳水逃命,后来才发现是军舰撞上了一只正在仍然沉睡的抹香鲸,因此遭受了一场虚惊。抹香鲸这种主动袭击各种船只的行为,一般认为是出于其保卫领地、自身和后代安全的一种本能,也有的是受伤之后,进行垂死挣扎的一种行为。但是,随着海上航行的船只越来越现代化,而抹香鲸的数量却大大减少,所以这样的事情已经很少能听到了。

在繁殖期到来的时候,为了争夺配偶,抹香鲸的雄兽之间会发生激烈的争斗,两头数十吨重的巨大雄兽,各以时速20公里的速度迎面冲来,猛烈相撞,常常皮开肉绽,鲜血直流,败者落荒而走,胜者则占有20~40只雌兽,组成交尾群。雌兽每胎仅产1仔,偶有2仔,妊娠期12~16个月。幼仔刚生下来时,体长约有4~5米,哺乳期为1~2年,7~8岁时性成熟,最长寿命可达70年。

抹香鲸在分类学上隶属于哺乳纲、鲸目、抹香鲸科、抹香鲸属。它的经济价值很大,尤其是在它的大肠里有一种蜡状特殊分泌物,可以做名贵的香料,称为“龙涎香”。由于人类对抹香鲸所提供的各种物质的需求量不断上升,而抹香鲸的数量却正在大幅度减少,因此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抹香鲸被列入附录I,在我国则被列为国家II级保护动物。

李湘涛
阿杨
2004-10-25 08:40:47
跟贴:不知哪里是最好的观鲸处。期待
capri
2004-10-25 11:21:08
跟贴:想到了皮诺曹的故事 ^_^
richard
2004-10-27 12:02:17
蓝色星球
richard61@sina.com
跟贴:猫老:抱歉,又误导您了。
不是“抹香鲸”Sperm Whale, 是Minke Whale (中文不知道该叫什么)。
成年鲸体长可达8米,对船只、潜水员十分好奇,性格温顺,最高纪录是28头鲸与一艘潜水船嬉戏了10个小时之久,目击率95%!!!


顺便还能看看巨大的鳕鱼(Potato Cod)


运气好的话,还可能遭遇洄游的“坐头鲸”(Humpback Whale)



准备银子吧!
springbird
2004-10-27 12:41:02
中国北京
chene_e@hotmail.com
跟贴:Minke Whale :小须鲸
richard
2004-10-27 13:32:02
蓝色星球
richard61@sina.com
跟贴:谢谢春鸟!
whd
2004-10-27 13:32:31
whd@shanghaidivers.org
http://www.shanghaidivers.org/
跟贴:Great Barrier Reef
大吴
2004-10-27 13:37:41
北京
mic_wuu@sohu.com
http://spaces.msn.com/members/micwuu1/
跟贴:最小的须鲸—小须鲸
小须鲸是须鲸类中最小的一种,体长6─8米,体重2吨左右,最大的为10.2米,体重4.8吨。身体呈纺锤形,吻部较尖,上面看它的头部成一个锐角等腰三角形,所以被叫做“尖头鲸”。背鳍较小,呈镰刀形,位于身体后部的大约1/3处。尾鳍非常宽,约为体长的1/4。鳍肢上有4指。肋骨有11对。褶沟很细,向后不到达脐部,共有48一60条,个体的差异比较大。背部为黑色,腹部为白色,体侧为灰色。鳍肢的基部与末端均为黑色,中间有一条白色的横带,是它独有的特征之一。另外它的须板为白色或黄色,仅间或有些须板的外缘呈黑色,而与其他种类的黑色或灰色须板不同。每侧须板大约为250一280枚,基部的宽度为4.6一11厘米,厚度为1一1.5毫米。

  小须鲸分布于世界各海洋中,是分布最广泛的一种须鲸,在我国见于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海域,一般每年12月到达,7月份先后离开。

  小须鲸喜欢在靠近沿岸和内海地带活动,所以又有“湾鲸”之称。大多单独或2—3只在一起游戈,较少集群,只有在南半球曾经见到过100只以上的大群。洄游时一般是成年雌兽游在最前面,尤其是已经怀孕的雌兽,随后是成年雄兽,幼体位于最后面。游泳的速度一般为5—6海里,有时达到10—14海里。浅潜水时的呼吸间隔为2—4分钟,3一4次浅潜水后转为深潜水,时间一般为7—8分钟,最长可达半小时左右。潜水时尾鳍不露出水面,有时弓起背部在水面跳跃,喷出1─2米高的稀薄雾柱。它的食性范围颇广,主要吃玉筋鱼、小黄鱼、黄鲫和磷虾等。追逐虾群时游动十分迟缓,并且围绕着虾群旋转,促使小虾聚集在一起,然后侧转身体,张口吞食。

  繁殖期为9—10月,雌兽的怀孕期为10—11个月,翌年6—7月分娩,每胎产1仔。初生的幼仔体长2.6—3米,哺乳期大约为半年。

  由于小须鲸大多在沿岸地带活动,所以是重要的猎捕对象之一,更需要进行合理的利用和保护工作。

李湘涛 文
大吴
2004-10-27 13:40:44
北京
mic_wuu@sohu.com
http://spaces.msn.com/members/micwuu1/
跟贴:日本捕鲸船猎杀440条小须鲸
新华网东京4月11日专电 日本不顾国际禁令,继续实施在北太平洋扩大捕鲸的东京计划。11日,“满载” 鲸鱼的三艘日本捕鲸船返航抵达日本港口。

在5个多月的猎鲸活动中,这三艘船在南极海捕到了440条小须鲸。它们仅是由5只船组成的捕鲸船队中的三艘,其它两艘将在近两天陆续返港。因此,日本捕鲸船队这次出航捕杀了多少条鲸还是未知数。

据报道,日本是在科研的借口下进行商业化捕鲸,鲸肉被做为特色食品在饭店出售。日本的这一行径遭到国际生态保护组织的强烈反对,他们曾派直升机和船只跟踪日本捕鲸船。

日本以科学研究为由,从1987年以来一直捕杀小须鲸,计划每年捕杀440头。2000年7月份日本又宣布,增加捕杀10头抹香鲸和50头“布赖德”鲸。鲸肉曾是日本二战后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人民网
大吴
2004-10-27 13:42:23
北京
mic_wuu@sohu.com
http://spaces.msn.com/members/micwuu1/
跟贴:浙江椒江上百人狂挥菜刀瓜分须鲸
一条长约4米、近2吨重的小须鲸,搁浅在台州市椒江区岩头化工区附近的海滩上。10月18日傍晚,死亡的须鲸被发现后,上百个村民和外来民工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内将鲸肉分割一空,拿回家吃。

小须鲸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我还是头一次听说有人分割搁浅鲸鱼。”研究鲸鱼9年的浙江省自然博物馆的教授黄虎根对此非常惊讶。

黄虎根介绍,基本上所有的鲸类都属于国家保护动物,小须鲸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擅自吃鲸肉是违法的,当地渔政部门应该及时前往制止。

可惜这一切发生得太快,当地渔政部门来不及制止。

菜刀杀猪刀水果刀都用上了

岩头是一个大型化工园区。10月18日晚上8点钟左右,当地电视台记者接到化工区内两名工人的电话,称在岩头海滩上发现了一条搁浅的鲸鱼,还没有弄清楚鲸鱼是怎么死亡的,但当地村民们已在抢着分割鲸鱼的肉。报料的工人催促记者尽快赶到现场,“鲸鱼快被村民们分割一空了”。

当地电视台记者赶往现场,路上不断见到拎着须鲸肉往村里赶的村民。“所经之处,能看到鲸鱼的血在往地上滴。”这位到过现场的记者描述,漆黑的海滩上,只有海风呼啸的声音,黑乎乎的一群人在忙着割鲸肉。空气中,充斥着被割开的须鲸强烈的腥味。“腥味盖过了化工厂发出的气味。让人直想吐。”

据目击者介绍,刚开始还只有四五个人在分割鲸肉,但随后陆续有村民和外来民工加入。

他们用菜刀、杀猪刀、水果刀在须鲸身上乱割一气,尽选自己喜欢的地方下手。有人左手拿着手电筒,右手握着锋利的刀割个不停。很快,这条可怜的鲸就被分割了一大半,内脏全部裸露出来。割完一边,找来一两根竹竿,四五个人合力将须鲸撬过去翻个身,然后接着割。

他们表示,要赶在晚上9点潮水涨来前,将须鲸割完,否则,“被潮水冲走了就没得割了”。

村民盲目跟风抢割鲸肉

是谁先下手割鲸肉的?这已无从得知。据了解,很多村民并不知道自己在抢割的是什么东西,只是听说这是一条“大怪鱼”(实际上不是鱼,是哺乳动物)。看到别人在割,自己也就去割了,仿佛不割就吃亏了似的,并且希望割得越多越好,即便是没有任何用处。“表现出明显的盲目跟风和从众心理。”到过现场的当地电视台记者说。

村民们边割边猜测说,这条“大怪鱼”可能是在当天下午的时候,被海水冲上来的。不知谁想到要割它的肉,说是带回家吃,大家就纷纷学样。在场的人都表示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鱼,它的头顶有两个鼻孔,嘴边有胡须,口腔很软,且没有牙齿。附近化工厂的大学生们赶来看后说,他们从教科书上看到过,这条“大鱼”应该是须鲸,属于国家保护动物。

但大学生们的话并没有让村民放下手中的屠刀。一名村民说:“大家都来搞(割),我也来搞。”被问及割回去做什么用,他回答说“好吃就吃,不好吃就扔掉”。

村民们也不知道吃了鲸肉会不会对身体不利,只是抱怨自己知道得太晚,“别的村民已经割了很多,一袋一袋的往家中拿,一袋足足有五六十斤重。”

当地渔业部门感到遗憾

事后,记者从台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得到证实,村民分割的确实是须鲸。他们接到报告为时已晚,小须鲸已被哄抢分割一空。该局对须鲸的死亡和对村民缺乏环保知识感到遗憾。该局提醒割走须鲸肉的村民,虽然须鲸肉可以吃,在国外的价格较为昂贵,但在不知道须鲸死因之前,为了安全起见,大家还是不要吃。

几年前温情一幕:钱塘江畔五送小鲸

鲸鱼搁浅事件在浙江也不少见。据浙江省自然博物馆陈水华和黄虎根两位教授了解,近十年来,浙江沿海海岸发生了七八起鲸鱼搁浅事件。

“我还记得,几年前钱塘江畔众人五送小鲸的事情。”陈水华说。当时,一条小鲸在钱塘江畔搁浅了,现场很多人一起努力把它送回海里,结果它又搁浅,这样反反复复五次,虽然最后小鲸还是死了,“但是众人众志成城救小鲸的场面很感人”。

据黄虎根介绍,鲸鱼搁浅可能是与鲸鱼体内有某种疾病,使得鲸的回声定位系统受到破坏有关。目前在浙江救援鲸鱼搁浅的设备比较落后,所以与国外相比援救的成功率比较低。

发现鲸鱼搁浅应马上报告

黄虎根呼吁,人们如果发现鲸鱼搁浅,应该马上向当地渔政部门报告。当地渔政部门随后应该向省渔政部门汇报,然后由省渔政部门通知省自然博物馆等有关部门前往处理。一般来说,因搁浅而死亡的鲸鱼将会做成标本。如果搁浅的鲸鱼还没有死亡,最好能够组织人力进行救援,把它重新送到海里去。

新闻附件

须鲸科动物身体较长而比较瘦,游泳速度较快,最著名的种类当属蓝鲸,蓝鲸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动物,体长可超过30米,体重可达150吨。蓝鲸曾经被广泛捕捉,现在已经非常罕见。另外一个著名的种类是座头鲸,分布广泛,各大海洋均能见到,有迁徙习性,是目前人们研究的最透彻的须鲸。须鲸科体型最小的成员是小须鲸,在世界各大洋均能见到,是数量最多的须鲸,但是也是目前非法捕鲸的主要目标。小须鲸在我国见于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海域,一般每年12月到达,次年7月离开。小须鲸喜欢在靠近沿岸和内海地带活动,所以又有“湾鲸”之称。


来源:都市快报
more-or-less
2004-10-27 17:31:26
沙姆沙伊赫
jan-yin@263.net
跟贴:小须鲸可真小,比我们看到的鲸鲨还小。里查德是不是又看腻了?
          共2 页   第1页  (10条跟贴/页)    后一页     最后一页
潜水论坛  >>   []

最佳浏览: 1024x768像素 IE5.0+

网站设计: 黄晨辉 陈漪
题图摄影: 独鹂 杨波 陈漪
    北京潜水人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2000-2006 China Beijing Divers Club